本文目錄一覽:
發端于20世紀90年代初的古箏右手懸腕大指搖,是繼右手扎樁大指搖之后,因樂曲技術升華的要求而產生的一種新的搖指技法,主要流行于北京地區。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和傳播,這種懸腕大指搖被廣泛運用到各種風格的古箏作品中,逐漸成為最方便、最快捷、音色最統一,并最受全國各地習箏者喜愛的一種搖指技法。
懸腕搖是不可以完全取代扎樁搖的。即使音色相同。考級的時候人家不會給你過。還有啊,懸腕搖手會酸。打個比方,一首曲子,很長的那種,你用懸腕搖(特別是高級別的曲子,搖指非常多),不一會兒就談不下去了,而你用扎樁搖,不論怎么長,你總是可以勉勉強強的彈完整首曲子。
直接練習懸腕搖可以的。 懸腕搖是不需要任何支點,是在扎樁壓腕搖指基礎上完全靠手腕的控制和力量來完成的搖指,這種搖指擺脫了扎樁的局限,小指放松并自然收攏,使力點完全在大拇指上,義甲與琴弦成90度,完成自前岳山到碼子之間任何地方音色的要求,如游動搖弦。
練古箏的搖指的方法:均勻 首先,我們可以得知的是,搖指主要是由兩個指法組成,即”托“和”劈“。而”托“是古箏彈奏中最常用的指法,那么造成搖指時的指力不均的罪魁禍首就是”劈“了。很簡單,照使用頻率來說,“劈”的使用率比“托”少,如若按照手指的正常慣性去彈,自然會造成指力不均。
拇指搖是現在最常用的一種搖指,是用大指連續交替向外向里快速托和劈撥弦。
1、關注音樂教育:可以從教育角度出發,比如《基于曲式分析的音樂欣賞教學策略研究》。具體步驟如下:第一步,先確定一個大方向,比如你感興趣的音樂類型、時期、作曲家等。第二步,查閱相關文獻,了解前人研究過的內容,找到研究的空白點。第三步,結合自己的興趣和所學知識,確定一個具體的論文題目。
2、“從《歌手》看中國流行音樂產業的發展與挑戰”“音樂教育在培養學生審美情趣中的作用與實踐”“古風音樂的文化內涵與傳承策略研究”總之,選題目時要結合自己的興趣和經驗,從專業視角出發,找到一個既有深度又有現實意義的題目。這樣,你的論文不僅能順利完成,還能給他人帶來啟發和幫助。
3、再如:在教唱教材中的歌曲《前門情思大碗茶》,我先讓學生通過聽演唱,看演出,從而激起他們學習的興趣。接著簡單介紹京劇在我國的影響的文化背景,在此基礎上教唱這首歌曲,將學生引入老北京,使學生體會出歌曲表現的民族自豪感,讓學生感受到做一個中國人的驕傲。
本文回顧了當代古箏藝術的發展歷史 ,從樂器的改造 ,曲目的創新以及技巧的提高等諸多方面進行了梳理總結 ,并指出 :“洋為中用、古為今用”的方針是指導古箏藝術健康發展的根本保證。
1、鑒賞能力高,往往對樂曲的演奏、演繹更生動貼切。 鑒賞古箏名曲所表達的音樂內涵 俗話說:“凡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學習古箏不能僅僅局限于古箏這一門樂器的彈奏方面,更重要的是對自己耳朵的訓練和樂感的培養。由此我們需要注意多欣賞優秀的古箏名曲,或者名家名曲。
2、二胡多變的音色,是傳統民族樂器的一個特點和亮點。 正是由于這一獨有的特色,使二胡更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更具有民族味、中國味。 從中可以體現出民族音樂文化的魅力。 欣賞者通過二胡聲音的變化,體現出二胡這一樂器所特有的藝術魅力,進而能夠把握樂曲中的內容、情感,使聽眾獲得充分的審美體驗。
3、因而,對于我們欣賞中西方器樂演奏時候產生的不同感受也就不奇怪了——西方人喜歡交響樂,氣勢莊嚴恢宏,臺上的樂手和樂器越多越顯得氣派,比如《悲愴交響曲》《拉德茨基進行曲》;中國人更愿意用幾種或者更少的樂器去表現出一種充滿思考和內涵的樂曲,比如《高山流水》《梅花三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