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1、宋鶴山教授在量子信息學、基本粒子與場論以及生物物理等領域指導碩士和博士生的研究。他的學術著作和論文成果豐碩,其中包括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量子力學》第二版,以及發表在《Physics Review》、《Chinese Physics Letter》等國內外權威學術期刊上的80多篇論文,其中大部分為SCI論文。
2、宋鶴山在學術領域擁有豐富的經驗和深厚的造詣,擔任多個重要職位。他領導著理論物理、粒子物理、核物理以及原子與分子物理等多個博士點,作為學科的掌門人,他的研究工作對這些領域的發展起到了關鍵推動作用。
3、譯者宋鶴山,1944年出生,早年留學日本,專攻理論物理。他在日本廣島大學取得理學碩士學位,隨后在大阪大學攻讀并獲得博士學位。1985年,他回國在大連理工大學物理系任教,逐步晉升為教授和博士生導師。宋鶴山的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基本粒子和場論、量子信息學等基礎理論上。
糾纏粒子分隔宇宙的兩端,是否還能繼續互相關聯?答案是:當然可以!原因很簡單,題目中的“糾纏粒子”里的“糾纏”二字已經決定了這種互相關聯的關系。我們下面來慢慢細說。
宇宙神秘而又讓人充滿好奇,距離相距很遠,可是我們人類對宇宙的探知也很少,影響與不影響還應該考證。
這是因為兩個粒子一旦實現了相互糾纏,那么它們之間的物理性質就會相互關聯,當我們通過測量使一個粒子的物理性質確定了下來,另一個粒子的物理性質也就同時被確定了。可見,兩個實現相互糾纏的粒子無論距離多遠,它們之間物理性質的關聯都不會發生變化,而且相互影響的速度都是瞬時的。
兩個糾纏量子如果真的發生了感應的話,即便它們分別處在宇宙的兩端,一樣可以互相感應。我們都知道,宇宙廣袤無垠,無奇不有,可謂是我們科學發展的源頭,數千年來,人類孜孜不倦探索的目標。二十一世紀,現代物理學的重中之重,最舉足輕重的學科,莫過于量子論了。
1、目前,郭光燦院士擔任著國家科技部“973項目”“量子通信與量子信息技術”的首席科學家,以及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方向性項目“量子通信技術的研究”的首席專家。他還作為國家基金委創新群體學術帶頭人的身份,領導著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他的貢獻不僅限于學術,還在推動中國在量子科技領域的前沿發展。
2、量子糾纏證實了愛因斯坦的幽靈——超距作用(spooky action in a distance)的存在,它證實了任何兩種物質之間,不管距離多遠,都有可能相互影響,不受四維時空的約束,是非局域的(nonlocal),宇宙在冥冥之中存在深層次的內在聯系。
3、約100年前,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提出了一套飽受爭議的量子物理理論,即“幽靈般的遠距效應”(spkyatatadsta)。他認為量子糾纏理論不夠完整,有所缺失。為完善愛因斯坦的理論,物理學家約翰·貝爾(JhBll)于1964年發明了一項測驗,史稱貝爾測驗。
4、量子糾纏:愛因斯坦的“幽靈”質疑 愛因斯坦,科學界的巨人,對量子理論的超距作用持有深深的懷疑,將其戲稱為“幽靈作用”。他的關注點在于量子世界中的測量問題,以及觀察如何深遠地影響現實,這似乎違背了他所堅持的物理實在獨立于觀測的原則。
1、量子糾纏比喻正處于熱戀中一對戀人。心心相印纏綿在一起,即使你們遠隔千里,也仍然心系對方,一方在思念對方同時,對方一定也在遠方思念著,這就是量子糾纏。
2、量子糾纏就是兩個有關系的量子之間,一個量子的改變必然會引起另外一個量子的改變,而且,兩者的改變是同時同量發生的。比如,母女二人,女兒生了個孩子,女兒就變成了媽,而母親則變成了姥姥。母親是被動地同時同量地發生了存在狀態的改變,這就是量子糾纏。
3、愛情與量子糾纏的相似之處,在于它們都展現出一種微妙而難以捉摸的聯系。量子糾纏是一種奇特的物理現象,當兩個粒子被糾纏在一起,無論它們相距多遠,對其中一個粒子的任何測量都會瞬間影響到另一個粒子的狀態。這似乎違反了我們對空間和時間的傳統理解,但量子力學理論卻能準確地描述這一現象。
4、量子非定域性,也是錯誤的,因為量子遠距離糾纏,不是一對量子分別在AB兩個不同地方互相糾纏,而是量子分開后無論多遠還是一個整體,是整體同動,不是遠距離糾纏。所以,量子非定域性是錯誤的,同時也不存在量子糾纏速度超過光速的問題。量子是瞬間同動,不是瞬間糾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