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馬克·吐溫(1835—1910),美國作家,真實姓名是塞繆爾·蘭霍恩·克萊門斯。“馬克·吐溫”是他的筆名,原是密西西比河水手使用的表示在航道上所測水的深度的術語。馬克·吐溫一生寫了大量作品,題材涉及小說、劇本、散文、詩歌等各方面。
馬克·吐溫(Mark Twain,1835年11月30日-1910年4月21日 ),原名薩繆爾·蘭亨·克萊門(Samuel Langhorne Clemens),美國作家、演說家,“馬克·吐溫”是他的筆名,原是密西西比河水手使用的表示在航道上所測水的深度的術語。12歲時,父親去世,他只好停學,到工廠當小工。
馬克·吐溫(Mark Twain,1835年11月30日-1910年4月21日),原名薩繆爾·蘭亨·克萊門(Samuel Langhorne Clemens),是美國著名作家、幽默大師、小說家,也是著名演說家,19世紀后期美國現實主義文學的杰出代表。
百萬英鎊》是馬克·吐溫的一篇有名的小說,描繪了美國的一個小辦事員出海游玩,迷失方向后,幸遇救,隨船來到英國倫敦。他身無分文,舉目無親,兩個富有的兄弟給了他一張一百萬鎊的鈔票,并以他在三十天內憑這張百萬英鎊的鈔票能否活下去而打賭。
暑假里,我讀了一本馬克·吐溫的名著《百萬英鎊》。這里面的幽默故事情節深深的吸引了我。這本書講了一個礦山經紀人的辦事員因開游艇開的太遠,迷失方向,被一艘開往倫敦的雙桅帆船救起,并以作為水手來作為路費。抵達倫敦后,他仍舊身無分文。
馬克吐溫著的短篇小說《百萬英鎊》是一部很好的作品。文章對“金錢就是一切”“金錢是萬能的”的想法進行了諷刺,揭穿了資本主義社會的丑惡面容。 《百萬英鎊》是講一個貧窮、誠實的人,也就是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收到了一對兄弟的信,信里面送給了他一百萬英鎊。
馬克吐溫著的短篇小說《百萬英鎊》是一部很好的作品。文章對“金錢就是一切”“金錢是萬能的”的想法進行了諷刺,揭穿了資本主義社會的丑惡面容和黑暗的統治。《百萬英鎊》是講一個貧窮、誠實的人,也就是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收到了一對兄弟的信,信里面送給了他一百萬英鎊。
作為幽默諷刺和美國英語大師,馬克·吐溫在美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是不可動搖的。 馬克·吐溫在我國五六十年代那一種特定的氣候下,是對讀者介紹最多的為數有限的美國乃至西方作家之一。但也正因此,對他的分析評價往往帶有過多的功利目的而不夠充分全面。
1、從這個故事中我讀懂了,人們把金錢看做比世上任何事物還要重,就像《我的叔叔于勒》,菲利普夫婦為了錢可以連親情都不認,如果于勒一個有錢人別人都會不停地拉攏他;而相反,而他是一個窮光蛋會被社會受到無盡的欺凌。
2、究其原因就是因為物欲過盛,金錢欲過旺,人變得越來越自私,越來越貪心不足,唯利是圖,因而將黨紀、政紀、法紀統統都不顧,多少有才之人,就是經不住金錢的誘惑因而走上了一條違法犯罪自我毀亡之路。
3、如今科學發展十分迅速,許多以前不可能完成的事變成了可能。在很遠的地方能夠通電話、有了互聯網、人類實現了到月球的愿望。開著法拉利。住著大別墅的人成了人們羨慕的對象。所以在這個似乎無所不能的世界里,金錢成了最重要的東西,它能買到一切好的東西,但在我看來金錢并不是萬能的。
4、時光流逝,歷史變遷。在這個貨幣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的社會,在這個金錢至上的時代,道德的底線已愈發模糊,進而導致當一系列突破道德底線的事件發生時,人們只是表現出當時的些許詫異,隨后便是逐漸的習慣和淡忘。
5、但同時,金錢至上、唯利是圖、誠信缺失、人情冷漠等問題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人的理想信念和道德信仰出現了動搖。歷史證明,一個國家和民族,貧弱落后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信念缺失、精神頹廢。
初中英語教師論文篇1 試探初中英語滲透 文化 摘要:語言與文化互相影響,互相作用,理解語言必須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須了解語言。文化是形形色色的,語言也是多種多樣的。語言是文化的基石――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從另一個方面看,語言又受文化的影響,反映文化。
初中英語教學論文篇一:《初中英語教學中多媒體技術運用》 摘要:對多媒體技術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進行 反思 ,分析其正面作用與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初中英語;學習資料 1前言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課,隨著社會的進步而不斷發展。當今社會充滿信息化,故而英語這門語言課中所蘊含的信息量越來越大。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 現代教學理念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初中英語教學亦應如此。教師應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重視英語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 教學應與實踐相結合,初中英語教育不僅要注重知識的傳授,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英語實際應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