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1、哈密大棗的歷史源遠流長,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那時它被尊稱為“香棗”。
2、哈密大棗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古代謂之“香棗”。據《新唐書·地理志》記載,唐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唐太宗李世民品嘗西域進貢的哈密大棗后御封為“貢棗”,從此起延續成為歷代皇室貢品。 據《新唐書·地理志》記載:“伊州伊吾郡(伊吾即今新疆哈密),下。本西伊州,貞觀六年更名。
3、根據歷史學家顧正清的考證,關于哈密棗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唐代。在《大明統一志》的哈密衛土產記載中,香棗被提及,顯示出其在這一時期的生產。進一步查閱《新唐書·地理志》可知,伊于郡的土貢清單中,香棗與胡桐律、陰牙角一同被列為貢品。
4、據哈密歷史和地理學家顧正清前輩的考證,從他查找史書記載來看,哈密貢棗起于唐代。據《大明統一志》哈密衛中記載:土產一節中記有香棗。據《新唐書.地理志》記載:伊于郡,土貢,香棗,胡桐律,陰牙角。
5、哈密大棗:新疆原產品種,早在大清朝光緒年間,廣東南海詩人張蔭恒就曾留下“棗大疑仙種”的贊美詩句,典型代表是五堡大棗,該品種個大飽滿、色澤紅潤、核小肉厚、甘甜爽口,適宜生食銷售,藥用價值較高。
年12月,茌平縣在“中國國際棗業產業化發展論壇”上,被評為“2005年名優紅棗生產縣”,彰顯了其在國內外的卓越地位。茌平圓鈴大棗的歷史淵源、栽培歷史、國際影響力以及獲得的榮譽,不僅見證了其在農業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也體現了其深厚的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
山東省聊城市茌平縣是一個享有盛譽的地區,被林業部特別命名為";圓鈴大棗之鄉";,這里的圓鈴大棗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圓鈴大棗的獨特之處在于其產地的特殊性,它以其優異的品質聞名遐邇。圓鈴大棗的外形宛如一串串圓潤的鈴鐺,令人印象深刻。
茌平圓鈴大棗也稱紅棗、大棗,是聊城市的歷史特產,也是中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它的主要產地為茌平縣肖莊、菜屯、洪官屯、韓屯、胡屯、博平、賈寨、楊官屯、溫陳等鄉鎮一帶,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歷史,聊 城、東阿、陽谷及黃河故道邊緣均有栽植。
進入2005年,茌平縣的棗園建設取得了顯著進展,全縣建起了棗園2667公頃,棗園總面積達到了4000公頃。這一系列的成就,展示了茌平縣在圓鈴大棗生產規模上的不懈努力和顯著成就,也為當地農民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在中國歷史上,圓鈴大棗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1957年,中國青年代表團訪問蘇聯時,特意選擇了茌平的優質棗樹苗作為珍貴的禮物贈予蘇聯人民。國家在1970年將20株圓鈴棗樹苗贈送給阿爾巴尼亞,顯示了其在國際間的地位。
食用紅棗需要注意這幾個問題1 首先,紅棗種類繁多,導致急腹癥的棗核往往比較大,兩端尖銳,即為傳統的大棗。而那些較小紅棗的核相對短小,即使誤吞絕大多數能通過消化道排出。因此,在選購時可以加以考慮。
首先要說明,貧血患者吃大棗是有好處的,就像吃蘋果或葡萄等其他水果一樣。但是,如果你指望大棗發揮特別的補血作用,甚至治療缺鐵性貧血,就像豬肝或肉類那樣,則是錯誤的。誤區1:大棗補血效果好 大棗(鮮)的鐵含量在水果當中算是比較多的,為2毫克/100克。
在醫藥方面“主心邪氣、安中養脾、平胃氣、通九竅,助十二經”,“干棗入心肺、止咳、補五臟,治虛損、除腸胃癖氣”。我國杰出的醫學家張仲景在 《傷寒論》113例經方中,就有63例用了棗。
大棗為含糖量高的食物,因此,在此期間忌食用大棗。齲齒疼痛、下腹脹滿、便秘患者也不宜食用棗。吃紅棗不用細嚼慢咽紅棗是滋補調養佳品,可以經常食用,但切忌過量,食用過多會引起胃酸過多、腹脹等問題。而且紅棗的棗皮消化起來比較困難,一定要細嚼慢咽。吃紅棗不用喝水紅棗的高含糖量對牙齒有一定危害。
1、據古文獻和考古資料表明,中國棗的栽培始于七千年前,栽培歷史至少已有3000年。最早的栽培中心在黃河中、下游的陜西、山西,漸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到漢代,棗的栽培已遍及我國南北各地。
2、考古學家先后在山東、江蘇、廣東、四川、甘肅、湖南、湖北、新疆等地古墓中發掘出的棗核和干棗遺跡,表明我國漢代棗的栽培地區遍及我國南北各地。在古代我國勞動人民很早就重視棗品種的選育,并不斷選育出了很多優良品種。最早記載棗品種的是《爾雅》,該書中記載了11個棗品種。
3、在食品工業中,棗也被用作水果蛋糕的裝點,餡餅及蛋糕的填料,或作為其它冷凍產品如冰淇淋的配料。
4、根據古代文獻記載,中國是大棗的發源地。早在幾千年前,中國的古代醫學著作如《神農本草經》中就有關于棗的記載。這些文獻不僅描述了棗的用途和功效,也反映了棗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考古發現:在考古學研究中,也發現了與大棗相關的證據。
5、關于棗的原產地,一種觀點認為,棗起源于我國。如植物學家德堪多爾、伯納德、菊池秋雄、茹考夫斯基、哈爾金、俞德浚、曲澤洲等多數學者認為棗是我國原產。另一種觀點是多起源說。如前蘇聯學者瓦維洛夫、日本學者星川清親等持后一觀點。有的還認為,棗的原產地至今尚不明確。
1、甘麥大棗湯在中醫文獻中有著豐富的論述。首先,《注解傷寒論》認為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中,大棗甘甜,能滋養脾土,平衡腎氣。而在十棗湯中,大棗有助于增強脾土以制伏水氣。《綱目》闡述了棗作為脾經重要食物,對于脾病患者有益,可用于輔助治療。然而,過量食用可能損傷牙齒,帶來諸多害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