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1、黃皓杰的論文《兩個樂團的產銷分析:以交工及閃靈為例》,深入探討了閃靈樂團與另一樂團的銷售與生產模式對比,從音樂產業的角度,全面分析了這兩個樂團的經營策略與市場表現,為音樂產業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數據與分析。
1、美國的流行音樂作為歐洲流行音樂的主體,主要是以歐洲及其它國家的傳統音樂、民間音樂以及黑人音樂為基礎,融合而發展起來的。隨著逐漸演化和發展,又產生出新的種類形式,如爵士樂、廷潘胡同歌曲、鄉村音樂、拉格泰姆布魯斯、搖滾樂等。
2、美國流行音樂具有更多的自娛性與商業性。其自娛性來自非洲的音樂傳統。影響最大的,如爵士樂、布魯斯、搖滾樂等,都起源于黑人音樂。
3、西方流行音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這是一個不斷演進和變化的過程,至今仍在推動全球音樂的發展。 早期的流行音樂主要起源于美國,它是在叮砰巷歌曲、布魯斯、爵士樂、搖滾樂和索爾音樂等多種美國大眾音樂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4、流行音樂起源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美國,流行音樂的早期發展是來源于市民階層中的新文化代表,到70年代,邁克爾·杰克遜橫空出世后,帶領了MTV和流行音樂的發展,從而形成了一種特有的音樂形式。在70年代后,由于音樂風格更加的多樣化、商業化,流行音樂的發展日益走向繁榮。
5、黑人音樂在美國的發展,起初是作為奴隸們的表達方式,后來逐漸吸收了白人音樂元素,形成了布魯斯、爵士樂等。搖滾樂最初就是黑人音樂的“節奏布魯斯”。 當代美國流行音樂內容廣泛,涵蓋了各種不同的立場和觀點。它反映了人們對資本主義的迷茫和不安,對傳統音樂價值的尊重與懷疑。
1、中國流行音樂創作是中國音樂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國內流行音樂30年來的發展與倔起雖然生氣勃勃,但也有嚴重的先天不足,凸顯出這樣那樣的問題。首先,行業發展的無序化狀態依然存在。
2、語言問題,國人聽國外音樂的啟蒙時期是十幾歲到二十歲之間,在這個時期很少有人聽樂隊的音樂會能聽懂歌詞,喜歡一個樂隊或者藝人是因為整體的音樂好聽,所以單獨關注其中的 漢族對詞更關注,其次才是音樂,這也是為什么千年來我們留下的都是唐詩宋詞元曲中的“詞”,而其中的配樂譜曲最后都失傳了。
3、主要問題不是我們的文化藝術不行,而是我們文化藝術的表現形式不是令大部分人接受,尤其是年輕一代的人接受,以后這種形式會慢慢改變的,這種文化藝術的底蘊一定會讓更多的人所接受。
4、中國流行音樂產業尚未形成完善的生態系統。CD銷售市場的衰退導致音樂作品趨向商業化,歌曲質量也因此受到影響。 社會的快速變遷使得CD行業遭遇劇烈萎縮,音樂作品商業化現象加劇,質量參差不齊。 原創能力的不足是中國流行音樂的一大問題。
1、在我們學校,一等獎學金的金額為8000元,正好可以覆蓋學費。如果沒有發表文章的學生,可能只能獲得二等獎學金,金額為4000元,這意味著他們還需要自籌4000元的學費。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學校有不同的獎學金評定機制。
2、一篇學術論文的成功發表是經過了多個步驟的,要選題和研究設計、文獻綜述、數據收集與分析、撰寫論文、投稿與審稿、修改和再投稿、接收與發表。
3、論文發表的費用因期刊等級、數據庫和操作方式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對于國內核心期刊(如南大核心、中文核心、科技核心),自投稿費用通常在4,000元至8,000元之間,部分知名期刊可能不收取版面費。 若通過中介操作,費用可能在25,000元至50,000元之間,具體取決于期刊難度和時間要求。
4、省級期刊費用一般在600-1500元一個版面。國家級期刊自己投稿費用一般在1200-2000元一個版面,如果是特殊的發表形式,比如法律或醫學類型的期刊,相對會貴一些。根據不同要求去發表,價格最高的上萬元甚至是更多都會有的。
1、傳播心理學論文篇1 試談搖滾樂的傳播心理學分析 摘要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搖滾之所以能在青年一代中迅速傳播開來除了搖滾樂中所要表達和追求的東西符合當時時代的心理脈搏外,還于與青少年特殊心理特征有關。青少年的這些特征都為搖滾樂的傳播留下了心理空間。
2、自大眾傳播學成為一門科學以來,誰是新聞傳播活動的中心,一直是眾多學者研究和討論的焦點之一。早期的傳播學者從宣傳的角度出發,先后提出了“槍彈論”、“強效果論”等理論,其實質就是把受眾看作是被動的信息的接受者,很明顯,在這些理論中傳者是居于中心地位的。
3、陰軍莉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受眾與媒介人物的準社會關系研究、大眾傳播媒介的公信力比較、宗教信仰的心理學分析以及準社會關系的綜述等方面。其研究成果在《新聞界》、《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雞西大學學報》和《新傳媒》等學術期刊上發表。
4、摘要:信息傳播時代的藝術設計不再是一種技術性的操作,更多的是在考慮視覺化和形象化設計的前提下,從受眾群體的心理出發,考慮受眾的視覺感受、興趣愛好等,設計出藝術與適用相結合的作品。本文用具體的實例分析受眾心理對藝術設計從創作到流通過程的影響,解決如何在藝術設計中考慮藝術性與適用性結合的問題上找到突破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