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1、理論力學解題和應試指南是一本詳盡的地質構造學教材,它涵蓋了多個關鍵章節,旨在幫助讀者理解和掌握地質構造的基本理論和實踐應用。首先,第一章緒論介紹了構造地質學的內涵,包括構造尺度和變形場的基本概念,地殼-巖石圈的層圈式結構,以及構造解析的基本原則。此外,還概述了構造地質學的發展趨勢。
2、構造地質學基礎,包括巖層產狀與地層接觸關系,褶皺、節理和斷層的解析,以及活斷層的研究,通過地質圖來理解和掌握這些概念。接著,深入探討地應力場的重要性,詳細講解天然應力場的結構、形成機制,以及它在構造應力狀態、區域穩定性和工程建設中的作用。
3、構造地質是物理力學與地質學理論結合的科學,學習構造地質學首先要立足宏觀地質,眼界放開闊,不能局限于書中模型。之后利用物理力學方面的知識去學習各個構造地質模型和構造應力分析圖件和公式。弄清其原理,再應用于宏觀地質現象解釋。構造地質學是一門比較抽象的學科,注重于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
1、參考文獻按照其在正文中出現的先后以阿拉伯數字連續編碼,序號置于方括號內。一種文獻被反復引用者,在正文中用同一序號標示。引用一次的文獻的頁碼(或頁碼范圍)在文后參考文獻中列出。
2、參考文獻是指在學術研究或論文撰寫過程中,為了說明某一觀點、方法、事實或數據而引用的其他學者、研究機構或組織已發表的文獻或資料。這些文獻或資料可以為論文提供理論支持、證明論點、增加說服力,并幫助讀者了解相關領域的研究現狀和背景。
3、參考文獻是指在學術論文、科研報告、學位論文等學術性文件中,為表明作者的研究背景和依據,而對先前已發表的文獻進行引用的部分。這些文獻通常包括期刊論文、書籍、報告、會議論文等,是科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
4、參考文獻是指在學術研究、論文寫作等過程中所引用的文獻資料。它是為了向讀者提供相關信息來源、支持論點、驗證數據等而列出的文獻清單。通過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和觀點,參考文獻不僅可以展示研究的延續性和學術背景,還可以讓讀者進一步查閱相關文獻來加深理解和探索。
5、“參考文獻”是指在學術研究過程中,對某一著作或論文的整體的參考或借鑒。征引過的文獻在注釋中已注明,不再出現于文后參考文獻中。按照字面的意思,參考文獻是文章或著作等寫作過程中參考過的文獻。
1、嵇少丞,男,江蘇省鹽城市人,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工學院教授、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客座研究員,研究領域涉及流變學、巖石物理、構造地質學和大陸動力學。1982年,嵇少丞畢業于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獲得了理學學士學位,師從中國科學院地質所的張文佑院士和鐘大賚院士讀研究生。
2、嵇少丞出生于江蘇鹽城,南京大學77級本科,1982考進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1983年赴法國留學,1987年獲得博士學位,曾獲法國科技部最佳博士論文獎和德國洪堡研究獎等科技獎勵。
3、嵇少丞,江蘇省鹽城市人,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工學院教授、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客座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流變學、巖石物理、構造地質學和大陸動力學等。嵇汝運 嵇汝運(1918-2010),藥物化學家,上海松江人。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4、嵇康,字叔夜,本姓奚,譙國铚縣(今安徽濉溪)人。“竹林七賢”的領袖人物。三國時魏末著名的詩人與音樂家,是當時玄學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內容既涉及前寒武紀基底和古生代地質,也涉及新構造運動和區域構造演化與成礦作用關系等諸多方面,資料的翔實程度反映了挪威地調、科研和大學等機構,在區域地層劃分、區域地質構造、巖石與礦物學、同位素測年、計算機3D模擬和構造時空演化研究方面的理論水平。 有關構造地質學方面展板介紹的內容也十分豐富。
構造地質學是一門研究地質體變形機制和演化歷史的學科,是地質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主要關注的是地殼的次生構造及其成因和演化過程。構造地質學不僅研究構造作用環境的重建和反演,也探討了不同尺度下的構造變形機制、作用過程和產物。構造地質學的起源可追溯至19世紀中葉。
近年來,中國構造地質學研究聚焦于區域構造、巖石形變、高溫高壓礦物學等領域。結合定年技術和三維反射地震技術,研究構造地質現象的演化,推進了古板塊重建和構造地貌演化等領域的研究。此外,構造建模技術和現代觀測技術如GPS的應用,使構造研究走向全空間、長期、實化的定量化描述和建模。
在區域構造研究領域方面,王根厚取得了一些初步進展。特別是在伸展構造研究方面,通過對青藏高原等地區的伸展構造的沉積、變形以及熱年代學的研究,將伸展作用分為主動伸展和被動伸展,并強調被動伸展是擠壓背景下的產物。
1、年,翟裕生編著的《礦田構造與成礦》一書,全面梳理了礦田構造與成礦的關系,為礦床學家和地質學家提供了寶貴的研究方法和理論框架。
2、翟裕生等(2002)認為華北克拉通金礦床主要形成于克拉通活化階段,其總的構造背景可概括為由擠壓、碰撞作用晚期或期后向伸展構造的轉變時期。金礦化是構造-花崗巖漿演化晚期的產物。
3、翟裕生 翟裕生,1930年生,河北文安人,著名礦床學與區域成礦學家。1952年北京大學地質學系畢業后分配至北京地質學院任教,1957年長春地質學院研究生畢業。曾任北京地質學院講師、副教授、系主任,武漢地質學院教授、副院長,地質礦產部北京地質教育中心主任,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