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科技成果鑒定是評價科技成果質量和水平的方法之一,它可以鼓勵科技成果通過市場競爭,以及學術上的百家爭鳴等多種方式得到評價和認可,從而推動科技成果的進步、推廣和轉化;是最有說服力的廣告、是自主創新的內驅力、以及點石成金的法寶。
其次,科技成果鑒定有助于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鑒定過程中,專家會對成果的市場潛力、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進行評估,這些評估結果對于吸引投資、推動產學研合作以及實現科技成果的商業化具有重要意義。
為了促進藥品、醫療器械科學技術的發展,更好的滿足人民防病、治病、康復、保健、計劃生育的需要,正確評價醫藥科技成果的水平,健全科技成果鑒定制度,加強科技成果管理,促進科技成果的應用和推廣,根據國家科委科技成果鑒定辦法,結合醫藥行業的實際情況,特制定本管理辦法。
作為科技成果登記的依據。 用于新產品稅收優惠的申請。 作為科技獎勵的評審材料。 用于科技計劃立項的參考。 輔助生產許可證的審批過程。 促進技術轉讓和科技成果的宣傳推廣。 作為資產評估的重要參考。 用于知識產權申請的支持文件。
科技成果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決策者提供關于科技成果的全面信息,幫助他們做出是否采用或進一步發展的決策。而科技成果鑒定則更多地關注成果的合規性和質量,確保科技成果滿足既定的標準和要求。
1、Stanley B. Prusiner因發現朊病毒而獲得199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Carleton Gajdusek在巴布新幾內亞的食人族部落發現了枯魯癥(kuru)。在研究過程中,Carleton Gajdusek推測病原為具有慢性作用的病毒。獲得了1976年的諾貝爾獎。
2、羅伯特科赫,190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因為發現了結核菌和結核素 其實我只知道他是微生物學的創立人,他的貢獻很多,比如說他發現了炭疽桿菌和弧霍亂桿菌,還有他創立了科赫法則,但只有關于結核菌的研究獲了諾獎,總之看人的成就不能只看諾獎吧,科赫就是一界科學巨匠。
3、埃米爾·阿道夫·馮·貝林(Emil Adolf von Behring)德國醫學家,因研究白喉的血清療法而獲得1901年首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保羅·埃爾利希(Paul Ehrlich),德國科學家,因對免疫學的貢獻而獲得190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4、埃米爾·阿道夫·馮·貝林 埃米爾·阿道夫·馮·貝林(也作艾摩·阿道夫·比瑞格,德文為Emil Adolf von Behring)德國醫學家,他因研究了白喉的血清療法而獲得1901年首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弗蘭克·麥克法蘭·伯內特爵士,OM,AK,KBE(SirFrankMacfarlaneBurnet,1899年9月3日-1985年8月15日),澳大利亞微生物學家,主要研究免疫學。他在微生物研究上獲得重大突破,發現了它們的特點和復制以及在免疫系統的相互作用。他與彼得·梅達沃一起獲得了1960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梅達瓦了解到,澳大利亞免疫學家Frank Macfarlane Burnet發展了免疫耐受理論。根據這一假說,動物在胚胎發育早期發展出識別自身物質與外來物質的能力。梅達瓦的發現支持Burnet觀點,雙胞胎牛可以接受對方皮膚移植,表明抗原物質能從一個胚胎的卵黃囊泄露到另一個雙胞胎胚胎的卵黃囊。
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伯納德•;卡茨出生于德國,1939 年赴澳大利亞與約翰•;卡魯•;埃克爾斯(John Carew Eccles)在悉尼醫院共同進行研究。隨著二戰的進行,卡茨于1941年成為澳大利亞公民。他因發現了中樞神經系統中神經細胞之間的傳導機制而被授予諾貝爾獎。
1、微生物檢驗技術論文篇一 微生物檢驗技術在感染控制中的應用 摘要:目的:對微生物檢驗技術在感染控制中的應用價值進行探討和研究。
2、在支持性軟硬環境方面,應考慮多培養一些應用微生物技術人才,充實微生物研究機構,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的產學研結合,國家、社會和企業給予的投入,鼓勵發展應用微生物的研發企業。微生物對人類的好處,除了制造食物和生產有用的物質外,環境中的微生物,其實是地球上所有生物所構成的食物鏈中極重要的一環。
3、食品微生物學是一門實踐性和應用性較強的學科,它要求學生在系統學習基礎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掌握食品微生物學檢測技術、分離純化技術、鑒定技術、發酵食品的制備技術、食品加工與保鮮技術以及現代分子微生物學實驗 方法 等。
4、土壤質地和化學組成等。例如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分解有機質和礦物質,釋放營養物質并且循環利用它們,促進土壤更新和繁榮。此外,微生物可以依靠無機化合物作為能量和有機物的來源,從而維持生態系統中有機物和無機物的平衡。
1、埃米爾·阿道夫·馮·貝林(Emil Adolf von Behring)德國醫學家,因研究白喉的血清療法而獲得1901年首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保羅·埃爾利希(Paul Ehrlich),德國科學家,因對免疫學的貢獻而獲得190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埃米爾·阿道夫·馮·貝林 埃米爾·阿道夫·馮·貝林(也作艾摩·阿道夫·比瑞格,德文為Emil Adolf von Behring)德國醫學家,他因研究了白喉的血清療法而獲得1901年首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3、Carleton Gajdusek在巴布新幾內亞的食人族部落發現了枯魯癥(kuru)。在研究過程中,Carleton Gajdusek推測病原為具有慢性作用的病毒。獲得了1976年的諾貝爾獎。
4、年,哈拉爾德·楚爾·豪森“因發現了導致宮頸癌病毒(HPV)”;弗朗索瓦絲·巴爾-西諾西與他的同事呂克·蒙塔尼耶因“發現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即艾滋病病毒HIV)”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5、羅伯特科赫,190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因為發現了結核菌和結核素 其實我只知道他是微生物學的創立人,他的貢獻很多,比如說他發現了炭疽桿菌和弧霍亂桿菌,還有他創立了科赫法則,但只有關于結核菌的研究獲了諾獎,總之看人的成就不能只看諾獎吧,科赫就是一界科學巨匠。
以微生物作為研究模型的交叉學科領域:20世紀40年代,微生物由于簡單而又具有完整的生命活動成為了生物學研究的模式生物,現在的模式生物除了極少數(果蠅、線蟲、擬南芥等)為非微生物外,絕大部分為細菌和酵母。
藍藻(Cyanobacteria)是原核生物,又叫藍綠藻、藍細菌;大多數藍藻的細胞壁外面有膠質衣,因此又叫粘藻。在所有藻類生物中,藍藻是最簡單、最原始的一種。藍藻是單細胞生物,沒有細胞核,但細胞中央含有核物質,通常呈顆粒狀或網狀,染色質和色素均勻的分布在細胞質中。
據目前所知,最小的微生物是馬鈴薯紡錘塊莖病的類病毒,長度為50納米。微生物這樣微小的身體有什么作用呢?任何物體被分割得越細小,則其單位體積所占的表面積越大。微生物就有這樣的特點,可以使它極大地擴大與外界的接觸面,有利于物質交換、能量和信息的交換。微生物的一切特征都是從這一點引起的。
第一項榮譽屬于鼠疫桿菌,它以史上致死人數最多的瘟疫元兇而聞名。黑死病,即鼠疫,曾在1500年間奪走了全球近2億人的生命,中世紀歐洲的大瘟疫尤為慘烈,喪生者多達2500萬人。
目前世界上已知最大的微生物:1985年Fishelson、Montgomery及Myrberg三人發現一種生長于紅海水域中的熱帶魚(名叫surgeonfish)的小腸管道中的微生物費氏刺骨魚菌(Epulopiscium fishelsoni),這是當時世界上所發現最大的微生物。
如人的卵細胞直徑只有0.1mm,而鴕鳥的卵細胞的直徑則有0.5cm;最復雜的原核細胞是 藍細菌 最簡單的原核細胞是 支原體直徑為0.1~0.3 μm 類病毒(viroid),僅有一個有感染性的RNA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