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1、孔子篇 一個充滿愛心、智慧和勇氣的杰出人物,真正做到了“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孔子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仁”的理論基礎,并借此建構了儒學的大廈。孔子曾說過:“仁者愛人。
2、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學派和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學派的哲學觀共同奠定了了中國哲學發(fā)展的基礎。從他們的基本思想來看,儒道兩家是兩種對立的兩大思想體系,其實在具體表象對立的背后,儒道兩家有著內在的聯(lián)系,也正是這一共同點,它們才能最終決定中國哲學的基本走向。
3、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大教育家,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的思想不僅在中國,即使在日本和東南亞也是很有影響的。孔子不只在思想上,而且在教育上也有他的特殊成就。他的治學態(tài)度、求知之法和教育之道等,直到現(xiàn)在也是一直被大家承認的。
1、儒家的仁者愛人的思想,打破了神權至上、權力至上、資本至上的禁錮,開創(chuàng)了人本主義的新境界,成為了人權理論的淵源。儒家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和禪讓思想,成為現(xiàn)代精英民主制度的理論基礎。
2、在古代,中華民族有著敬老孝親的良好風氣,在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弘揚養(yǎng)老敬老的孝道德傳統(tǒng)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總之,孝悌觀念既是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優(yōu)良美德,也是儒學倫理道德的重要內容之一。
3、儒家的仁義主張總是在與政治上的強力抗爭著。秦漢時期,現(xiàn)實政治生活中民本思想的提倡以及政治批評的活躍,總是生動地體現(xiàn)著仁學的精神。漢代,從賈誼的政論、董仲舒的抑兼并、廢奴婢、除專殺之威、不與民爭利的政治主張,到夏侯勝、貢禹、鮑宣對暴政的揭露與抨擊,無不貫穿著仁學精神。
儒家提倡 “中庸”之道,在我看來,這也不妨理解為一種和諧。儒家思想者們所說的中庸,可以理解為過猶不及:事情做得不夠和事情太過都是不好的。和諧,正是追求這樣一種狀態(tài):不過分,不虧缺。只有在這種狀態(tài)下,事情處理起來才會客觀些,目標完成起來才會輕松些。
對儒家文化的看法 儒家文化作為中國歷史上主流的思想體系,已經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中。它的影響貫穿了中國的整個歷史,對國人的價值觀、道德觀和世界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儒家文化的發(fā)展大體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先秦時期和漢代以后。
儒家歷來是被認為是入世的學問,但是儒家的入世是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就把入世狹隘化,只有為官才是入世,所以儒者熱衷于做官,而對民間的入世持消極態(tài)度,更有甚者當了官反而為虎作倡,與當權者一起壓制百姓。如此以來,儒家的入世成為了權力場上的角逐和官本位社會的墊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