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1、代表作品:《新孝道》個人資料朱翔非,男,祖籍山東即墨,1969年生于吉林省吉林市,史學博士,國學大師馬一浮、錢穆先生的學術傳人。任職于中國歷史研究院。曾任北京四中校長助理;曾任中國國學中心學術處處長。孔陽國學工作室創始人,北京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客座教授。
2、陳恩林先生認為《太一生水》以“太一”為天地萬物本原,是講有的哲學,《老子》以道即無,為天地萬物本原,是講無的哲學。《太一生水》以具體物質形態論宇宙生成,《老子》以抽象數字論宇宙生成,分屬兩個不同的哲學體系。《太一生水》與《易傳》接近,但非儒家易學流派,而屬于先秦數術流派。
3、何許人也?西財人文通識學院副教授也。我有幸在大一誤打誤撞選修了沈老師的藝術修養,就被沈老師幽默風趣又有深刻思想的授課方式所吸引了,他上課旁征博引,把死的藝術史講的有滋有味,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課堂氣氛十分活躍。
1、他的研究也涉及法律文化,如《水與法之淵源》在2006年《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發表,被張永和主編的《“灋”問》全文轉載。
江林昌先生的學術貢獻得到了業界的高度認可,曾多次榮獲國家級和省部級的學術成果獎,充分證明了他在學術領域的杰出地位和卓越貢獻。
在此方面筆者較為贊同的是江林昌先生的觀點,即認為“道”字的本義是“黃道”,即太陽的循環運行,“道”字中的“目”也可以理解為“日”,“止”可以理解為“推步”。也就是說,“道”不是人們行走的普通的道路,而是太陽的運行軌跡。
這部700多萬字的斷代史,填補了中國上古史的空白,是一項非常重要的開創性工作。這部書的第二卷,是韓江蘇、江林昌所著的《〈殷本紀〉訂補與商史人物徵》。
司馬談由此形成了自己對先秦學術的系統認識,著有《論六家要指》。 司馬遷后來的成就,與司馬談的史學家教密不可分。 司馬遷十歲左右通習古文。所謂“古文”,既是指識讀古文字,也是指誦讀以古文字書寫的先秦典籍。向古文經學大師孔安國學習《古文尚書》。向今文經學大師董仲舒學習《公羊春秋》。
1、王暉是一位擁有文學碩士和史學博士學歷的資深學者,現任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他的教學領域廣泛,致力于先秦史和古文字學的研究。他為本科、專科學生,乃至研究生和博士生開設了包括中國歷史文選、中國古代史、古文字學、先秦史專題、先秦史料學以及甲骨文選讀等多門課程,深受學生們的喜愛和尊敬。
2、教學論文1999年,王暉的論文“等級序值法在學生群體成績分析研究中的應用”發表于《中國衛生統計》,增刊47期,并榮獲學院優秀教學論文二等獎。1997年,他在《廣東醫學院學報》上發表了關于藥理學實驗課教學的“強化理論聯系實際及培養學生科研能力的體會”,第15卷第4期。
3、王暉教授獨立主持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中國作家協會重點作品扶持資金、省社科基金項目等6項,參與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2項。
雒有倉,男,出生于1966年,籍貫在甘肅慶陽。他是一位擁有深厚學術背景的歷史學博士,目前在淮北師范大學擔任副教授的職務。他的專業領域主要聚焦在先秦史與古文字研究上,這表明他對古代歷史文化有著深入的研究。
成立于1982年5月的中國先秦史學會,于成都這片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土地上誕生。自成立以來,該學會在對先秦文化的研究上取得了顯著的成就。起初,學會的會員規模并不大,僅有百余人,但經過多年的努力,現已發展至上千名活躍的會員。
中國先秦史學會成立大會在成都召開,這次盛會由四川大學歷史系、四川省社科院歷史所、民族所和文管會等單位聯手策劃,并得到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的鼎力支持與協助。眾多來自全國各地的史學專家和學者,共計一百多人,匯聚一堂,共同見證和參與了這次歷史性的會議。
中國歷史的早期階段,從夏、商、西周直至春秋、戰國時期,是華夏文明的孕育和奠基階段。沈長云教授,作為中國先秦史學會的副會長,以及河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的知名學者,以其深厚的學術功底,為我們呈現了一部詳實而深入的先秦歷史著作。
他以夏、商、西周及春秋戰國為研究焦點,詳細闡述了這段時期的歷史變遷,包括王朝興衰、諸侯國的斗爭、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民族關系和社會轉型等內容。沈教授特別注重結合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和新發掘的考古資料,對社會生活和結構進行了深入分析,并關注了中原以外地區文明的發展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