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生物催化劑技術作為化學生物技術的一部分,其在化學合成領域的地位日益重要。產業界對新產品的需求、提高收益和降低成本的壓力,以及新技術和科學發明的推動,共同促成了生物催化劑的應用。盡管生物催化劑在高果糖玉米糖漿、甜味劑生產以及抗癌藥物生產方面展現出潛力,但其潛力尚未充分釋放。
生物催化劑能催化特定化學反應的蛋白質、RNA或它們的復合體,通過降低反應的活化能加快反應速度,而不改變反應的平衡點。其中,絕大多數酶的化學本質是蛋白質,具有高效性、專一性、多樣性、溫和性、活性可調節性、相關性以及易變性等特性。酶催化作用實質在于降低化學反應的活化能。
生物催化劑是酶。酶是一類大分子生物催化劑,其主要成分是蛋白質。以下是詳細的解釋:定義和功能 酶作為一種生物催化劑,在生物體內參與各種化學反應,如代謝過程。它們能夠加速生物化學反應的速度,使得反應在較為溫和的條件下迅速進行。酶具有高度專一性,只對其特定的底物進行催化。
廣義是指由生物產生用于自身新陳代謝,維持其生物的各種活動。工業用生物催化劑是游離或固定化的酶或活細胞的總稱。它包括從生物體,主要是微生物細胞中提取出酶的游離酶或經固定化技術加工后的,以上統稱為;也包括統稱為的游離的、以整體微生物為主的活細胞及固定化活細胞。
《鋰離子電池正負極材料對低溫充放電性能影響》研究了通過優化正負極材料粒徑和碳包覆方式,提高鋰離子電池在低溫條件下的性能。 《車用鋰離子電池正負極材料回收利用的現狀及探討》分析了廢舊鋰離子電池正負極材料的回收技術與梯次利用方案。
《2020年先進能源材料與器件國際大會學術會議綜述》 - 寧波大學學報(理工版),2021年第004期。論文圍繞新能源電化學儲能材料與器件展開,討論了鋰離子電池、鋰硫電池、超級電容器及新型二次電池等體系,為推動領域發展提供了學術交流平臺,加深了研發人員對新能源動態、市場需求及前沿技術的理解。
非晶態納米硅粉制備方法綜述 摘要:本文對非晶態納米硅粉的制備方法進行了詳細綜述,包括機械球磨法、化學還原法、溶劑熱法、液相急冷法和氣相沉積法等。討論了各種方法的經濟性和工業化可行性。
具體有以下幾種類型:M——專著C——論文集N——報紙文章J——期刊文章D——學位論文R——報告,采用字母“Z”標識。對于英文參考文獻,還應注意以下兩點:作者姓名采用“姓在前名在后”原則,具體格式是:姓,名字的首字母。書名、報刊名使用斜體字。
張其翼博士參與了國家“九七三”項目《Ca-P生物材料骨誘導性及其機理研究》,并負責完成了校青年基金項目“醫用金屬材料表面活化的新方法”。同時,他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金屬材料表面摻雜微量鋅的活化膜的研究”。在科研工作方面,張其翼博士展現出了卓越的能力和創新精神。
李克玉先生,50年代畢業于天津藝術學院,專攻書法,師從著名書法家賈化清。在國畫領域,他也有所建樹,曾師從沈義、張其翼、蒲佐、孫其峰等名家。他現任要職,是中國三峽畫院的教授,同時也是中國翰園碑林的顧問,中國書法家協會天津分會和中國美術家協會天津分會的會員。
CO2在金屬位和Lewis酸位協同作用下生成CO2吸附態,具有反應活性。CH3OH在Lewis酸位和Lewis堿位協同作用下形成解離吸附態Zr-OCH3和Zr-OH,然后M-CO與Zr-OCH3反應生成DMC。
摘要 采用等體積浸漬-沉淀法制備了ZrO2/Al2OK2O-ZrO2/Al2OMgO-ZrO2/Al2OV2O5-ZrO2/Al2O3負載型復合載體,并以負載型復合載體負載Cu-Ni 雙金屬制備了催化劑。用CO2-TPD、NH3-TPD 、H2-TPR和微反應技術表征了雙金屬催化劑的表面酸堿特性、還原性能和催化活性。
李金龍在化工領域做出了顯著的學術貢獻,他的研究論文涉及化工設計教學、化學反應工程、環保技術等多個方面。以下是他的部分論文摘要: 與賈麗華、隋國哲合作,他們探討了化工設計課程的教學改革,該研究發表于2010年的《化工高等教育》上,深入剖析了教學方法的革新策略。
化學,這門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科學,自古以來就與人類的生活緊密相連。從古代煉金術士的煉金實驗,到現代實驗室里精密的化學反應,化學的發展歷程見證了人類對物質世界的探索。它不僅推動了科技進步,還深刻影響了我們的日常生活。在當今社會,化學的發展日新月異。
張洪沅在化學工程領域的貢獻通過一系列研究論著展現出來。他的工作涉及多個方面,從基礎的反應速率研究到工業應用的開發,都體現了他的專業知識和創新思維。他的論文“接觸硫酸法反應速率的研究”于1930年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論文摘要集中發表,這標志著他對化學反應過程的深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