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那樹人,滿族,1941年2月出生于遼寧沈陽,中共黨員,擁有教授頭銜。他于1965年畢業于沈陽東北工學院(現東北大學)煉鐵專業,同年開始了在包頭鋼鐵學院(現內蒙古科技大學)的教學生涯。1987年晉升為副教授,1992年進一步成為教授,曾擔任冶金工程系主任及碩士研究生導師,直至2008年10月退休。
前者來源于較早的史籍?;凵罱榻B扶桑國時以大漢國為基準,也是因為大漢國對中國人來說是較為熟悉的。扶桑國墨西哥說將大漢國定在夏威夷、阿留申以至加拿大,這些地方出現于中國較早史籍中的可能性都極渺茫。 《梁書》敘倭國之文云: 倭者,自云太白之后,俗皆文身。去帶方萬二千余里,大抵在會稽之東,相去絕遠。
1、張慶東,一位中共黨員的高級工程師,于1995年畢業于太原工業大學冶金系的鋼鐵冶金專業,他的學術背景為他在鋼鐵行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目前,他擔任著安鋼鋼鐵公司煉鐵廠的生產技術科科長這一重要職務。自1998年起,張慶東投身于安陽鋼鐵集團公司煉鐵廠的工作,他的專業素養和實踐經驗在這里得以充分展現。
1、鄒元爔的成長歷程始于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在稚川中學、杭州高級中學和浙江大學化工系接受了系統教育。大學畢業后,他投身工作,先在長沙資源委員會煉銅廠任職,后來遷至重慶,逐步晉升為工務員、助理工程師和工程師。
2、年以第一名的成績獲國家“林森獎學金”官費留學美國,后考入美國匹茲堡卡尼基理工學院,1947年,獲匹茲堡卡尼基理工學院冶金學科科學博士學位。是年6月回國,任浙江大學教授。解放后,應中國科學院實驗館(中科院上海冶金研究所前身)之聘,從事化學冶金和半導體材料研究。
3、年10月6日 生于浙江省平湖縣。1933~1937年 浙江大學化學工程系學習,獲學士學位。1937~1938年 任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冶金室練習生。1938~1939年 任資源委員會長沙精銅煉廠工務員。1939~1941年 任資源委員會重慶煉銅廠助理工程師。1942年 任資源委員會云南鋼鐵廠副工程師。
4、鄒元爔(1915—1987),字立清,平湖乍浦鎮人。中科院院士、冶金和材料科學家.父鄒宏賓,號窺鏡,以字行,日本早稻田大學畢業,獲博物碩士學位。在日本與陳仲權交游,加入同盟會。擅詩詞、圍棋。回國后,至杭州創設教育講習所,任所長。為浙江師范教育之前驅。
5、年2月鄒元爔到工學實驗館工作時,正是周仁等深入研究球墨鑄鐵之時,他們探索了加鎂方法,研究合金元素和熱處理對球墨鑄鐵金相結構和機械性能的影響,以及在鑄件上的應用。此項成果獲1956年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1953年我國急需開發內蒙古白云鄂博鐵礦,建設包頭鋼鐵公司。
1、本文主要介紹高爐冶煉操作技術,包括作者張殿有的個人簡介和他在煉鐵領域的貢獻。張殿有是高工,1966年畢業于鞍山鋼鐵學院,曾在鞍鋼煉鐵總廠工作,擔任過工長、爐長、技術改造副廠長和總工程師等多個職務。他在1978年出版《高爐爐前工》一書,并在《煉鐵》、《鋼鐵》雜志上發表多篇論文。
2、刁日升的專業特長主要集中在高爐冶煉釩鈦磁鐵礦技術領域。他深入研究了這項技術的基礎理論,并對其高鈦渣性能進行了細致的探索。他的突出貢獻在于完成了“高爐冶煉釩鈦磁鐵礦強化冶煉新技術”這一科研課題,這一成果在1998年榮獲冶金部科技進步特等獎,隨后在1999年又贏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殊榮。
3、本章主要介紹了高爐的操作和控制。作者講述了高爐的操作流程,包括爐料裝載、點火、爐渣排出等。接著,作者詳細介紹了高爐的控制方法,包括溫度、壓力、氧氣含量等的控制。最后,作者講述了高爐的維護和保養。第五章:高爐的冶煉過程 本章主要介紹了高爐的冶煉過程。
4、作者通過詳細描述濕法冶金的原理和操作流程,向讀者介紹了濕法冶金的優點和應用前景。這一技術的出現與發展,極大地促進了煉鐵工業的發展,并且對環境保護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偟膩碚f,第六章《冶煉爐與煉鐵技術的革新》詳細介紹了高爐的發明與應用,以及焦爐煤氣和濕法冶金技術的創新。
5、本書全面介紹了高爐煉鐵生產工藝,依據國內外最新發展成果與作者多年科研生產經驗編纂而成。內容覆蓋高爐煉鐵的各個方面,包括原料與燃料、鐵礦粉造塊、爐體結構維護、基本操作制度、熱風爐與爐前操作、爐況判斷與調節、噴吹技術、強化冶煉、綜合計算與環境保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