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1、動物實驗的兩個局限性,第一個,有效性問題已經得到驗證,瘧原蟲療法對人體同樣有效;不過,第二個,安全性和長期結果,目前的實驗樣本太小,只有30多例,研究時間也不夠長,最長的才1年多,5年后的生存率如何、會不會復發,這些,仍然需要進一步的探索。
2、僅僅靠大數據的分析還不能相信瘧原蟲感染對腫瘤有治療效果。于是,他們進行了一系列的小鼠模型研究,歷經十多年,用了成千上萬只小鼠,有肺癌、肝癌、乳腺癌、結腸癌等實體腫瘤的小鼠。終于證實瘧原蟲感染的確顯著延長了荷瘤小鼠的壽命。最終確定瘧原蟲感染的確對腫瘤有相當好的療效。
3、通常來說,青蒿素并沒有抗癌的功效。青蒿素是一種高效和速效的抗瘧疾藥物,可以作用于瘧原蟲的紅細胞內期,適用于間日瘧和惡性瘧,特別是搶救腦型瘧有很好的療效。對于對傳統的抗瘧疾藥物氯喹已經有抗藥性的瘧原蟲,使用青蒿素治療仍然有很好的療效。
4、出來抗瘧疾的作用之外,還有抗炎抗癌作用,那么雙氫青蒿素片副作用是什么呢?藥理作用雙氫青蒿素片為青蒿素的衍生物對瘧原蟲紅內期有強大且快速的殺滅作用,能迅速控制臨床發作及癥狀。青蒿素的作用機制尚不十分清楚,主要是干擾瘧原蟲的表膜一線粒體功能。
5、屠呦呦及其同事發現,古方記載的“水煎”,不靠譜,會破壞提取物中的青蒿素;之前用的95%乙醇提取法,也不靠譜。
對惡性瘧原蟲的基因組進行測序花費了6年的時間。瘧原蟲的遺傳密碼如此難以破解是因為其基因組中80%序列只由兩種堿基構成,這使寄生蟲的DNA難以分離和測序。惡性瘧原蟲基因組包括大約2400萬個堿基對,這些堿基對分布于14條染色體上,編碼大約5,300個基因。
惡性瘧原蟲,致死性最高的致病寄生蟲,其遺傳密碼的破譯標志著人類在抗擊瘧疾的道路上取得了重要里程碑。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10月3日的Nature雜志上,并與嚙齒目動物瘧疾寄生蟲約氏瘧原蟲的基因組進行了比較。從基因組測序到完成分析,歷時6年,體現了科研人員的不懈努力。
中國藥學家屠呦呦在1971年發現青蒿素。青蒿素是繼乙氨嘧啶、氯喹、伯喹之后最有效的抗瘧特效藥,尤其是對于腦型瘧疾和抗氯喹瘧疾,具有速效和低毒的特點,曾被世界衛生組織稱做是“世界上唯一有效的瘧疾治療藥物”。上個世紀60年代,瘧原蟲對奎寧類藥物已經產生了抗藥性,嚴重影響到治療效果。
基因(gene)是攜帶生物體遺傳性狀的基本單位,它的實質是染色體DNA線性鏈上的一段特定的核苷酸序列,這段序列蘊含了細胞中某一蛋白質或RNA的完整的遺傳密碼。據估算,一般認為人體基因的總數在10萬個左右。
尼倫伯格和馬太成功破譯了第一個遺傳密碼。育種:2袁隆平他是中國研究雜交水稻的創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第一人,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進化:30、拉馬克(J.B.Lamark,1744~1829):法國人,博物學家,生物進化論的先驅。
應當說,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及其產業的發展為我國提供了一次實現科技創新和社會生產力跨越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
你這里falling當動名詞用了,所以+ing,之前那個fell是動詞。like 直接+doing sth指的是長期的喜歡,一直都這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