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1、職稱論文發表三大網站分別是知網、萬方和維普。 中國知網:通常簡稱為知網,它是一個國家知識基礎設施項目,由世界銀行在1998年提出。中國知網工程旨在實現全社會知識資源的傳播共享與增值利用,由清華大學和清華同方于1999年6月共同發起。
2、知網(CNKI):這是中國最權威的論文期刊數據庫之一,由清華大學創建。在知網發表的期刊都具有正規性,未被知網收錄的期刊可能權威性較低。 萬方數據:這也是一個較大的數據庫,雖然其權威性略遜于知網,但也是一個重要的學術資源。能在萬方數據檢索到的期刊通常較為正規。
3、中國知網(CNKI)是一個全面的學術資源數據庫,收錄了包括源刊、博碩士論文和會議論文在內的豐富學術論文資源,覆蓋多個學科領域。 萬方數據同樣是一個綜合性的學術資源庫,其中包含了眾多期刊論文和會議論文,服務于各個學科的研究者。
第一章:中國婚慶發展之道1 中國傳統文化與婚俗特色 深入探討了中國悠久歷史中的婚姻習俗和文化內涵,包括禮儀、象征和傳統儀式。2 婚慶創辦初期的文化現象 這部分介紹了婚慶產業初期如何融入社會文化,展示了早期婚慶活動的獨特風貌。
樣式:新娘禮服為廣袖對襟翟衣,頭戴珠鳳冠。值得說明的是,翟衣上面的圖案很有講究。對襟本身就有完整的對稱感,且在中國文化里本身就代表合稱、合美的意思,而上面密 布的左右對稱且成雙成對的錦雞圖案,則象征著中國傳統文化里夫妻生活的和美、和樂。
中國傳統婚俗儀式多樣,從聘禮到過禮,從迎親到嫁妝,每個環節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婚嫁儀式包括三書六禮、說媒、換庚譜、過文定、過大禮、安床、迎親、出門、過門、三朝回門等。婚嫁禁忌涉及安床、新婚前夜、婚禮當天、新婚四個月內的諸多細節,寓意著對婚姻的尊重與祝福。
本文將探討婚俗作為中國文化獨特視角的重要載體,它在人類文明的歷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通過深入剖析婚俗這一特殊領域,本書力求揭示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層次內涵。作者巧妙地融合生物學、社會學、宗教學以及心理學的研究手段,從多元維度揭示婚俗鮮為人知的層面,為讀者呈現一幅豐富而詳盡的中國婚俗歷史畫卷。
代表婚姻美滿幸福。 吉林糖糕婚禮:在吉林,新郎新娘會將糖糕灑在四周的親友和家人身上,送去真誠的祝福和感恩。總的說來,中國各地的結婚習俗千姿百態,每一個地方都有不同的文化和傳統元素。這些結婚習俗也反映了人們對愛情婚姻的期待,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1、中國是人類歷史文明的主要發源地之一。早在17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我國的史前文化就形成了華北和華南兩大文化譜系,包括元謀文化、藍田文化、許檔咐家窯文化和丁村文化等。 到距今9000至4000年的新石器時代,中國形成了旱地農業、稻作農業和狩獵采集三個史前文化區。
2、中國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擁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是一部豐富多彩的文化史。 在這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創造了許多獨特的文化遺產,如漢字、中國畫、中國音樂、中國舞蹈等。 中國的書法,尤其是漢字書法,是中國文化的瑰寶之一,以其藝術價值和人文價值,成為中華民族的獨特文化標志。
3、中國擁有數千年的歷史,眾多古籍文獻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傳承。如《史記》《春秋》《詩經》《論語》等,這些典籍記錄了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信息,是研究中國歷史和文化的重要依據。藝術與文化傳統 中國的藝術形式如中國畫、書法、篆刻等,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
4、源遠流長,歷史悠久:中國屬于四大文明古國,其歷史文化縱橫五千年。有容乃大:在朝代更迭和歷史發展進程中,各個民族、地區文化互相學習、融合,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文化價值體系。影響深遠:中國歷史文化在亞洲乃至世界都有深遠和深刻的影響。
5、中國的歷史文化極為豐富,以下是一些著名的歷史文化遺產: 明清皇宮:包括北京故宮和沈陽故宮,兩座宮殿均于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頤和園:位于北京,199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剪紙的應用范圍廣泛,包括窗花、祭祖用的吊簽、驅邪的掃天婆、節日慶典的禮花,以及日常居室裝飾等,體現了人性化、通俗化和風尚化的特點。 剪紙已成為與民俗文化緊密相連的傳統民間“說明”文化,它通俗易懂,深受我國勞動人民的喜愛。
剪紙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展現生活、自然的認識與感悟,即使同一主題,創作者的絞剪形式也各具特色。這些不同的表現形式,不僅賦予剪紙內在的獨特魅力,也使其在普遍性中體現出個性。民間剪紙主要以民俗活動為題材,與節日習俗、衣食住行、農業生產、婚喪嫁娶等民間文化緊密相連。
剪紙藝術是漢族民間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它利用剪刀在紙上剪刻出各種圖案,創造出視覺上的透空效果,為人們帶來藝術上的享受。這種藝術形式包括窗花、門箋、墻花、頂棚花、燈花等多種類型,它們通常在節日或婚禮等喜慶場合被貼在窗戶、墻壁、門和燈籠上,增添節日的氣氛。
中國民間剪紙藝術融合了豐富的歷史文化、民間民俗文化和地域文化元素,它不僅反映了中國文化的多姿多彩,也展現了民間創作者對美的追求和創造力。其價值超越了剪紙本身,成為文化傳承的重要組成部分。剪紙藝術深深植根于中國人民的生活之中,具有廣泛的民眾基礎。
1、豆溫村始建何年,無史可考,《師宗縣志》記述“元世祖中統元年(公元1260年),師宗州設檳榔、英武、六德三個驛站,后英武驛承為虎所傷遂廢,皇慶三年(公元1313年)廣西府設馬站五處,其中師宗州豆溫村設馬站一個馬十匹。
2、飛來寺的歷史可追溯至漢代,歷經多次興廢變遷。清朝咸豐年間,寺院毀于一旦。直至民國17年(1928),觀音殿才得以重建。然而,";文化大革命";時期,寺屋再次毀于一旦。
3、寺內有一塊“飛來石”,現屬溧陽市保護文物。這塊石頭,原是一塊隕石,后被加工成方形,石長5米,寬0.6米,高0.4米,重約800公斤。石色青黑,光滑細膩,石面有石筋,色白如玉。每逢風雨,石紋隱隱約約地顯出形似梅枝的形狀,故志書稱其為“月梅古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