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1、彭小川的主要學術成果包括學位論文和專著,以及教材編寫和論文發表。以下是他的著作和論文的概覽:- 學位論文:1987年5月,他完成了《南海沙頭話語音研究》的論文。- 專著方面,他合著了《珠江三角洲方言字音對照》、《詞匯對照》和《方言綜述》,分別于1987年和1988年出版于廣東人民出版社。
2、暨南大學的華文學院與文學院聚集了眾多在全國享有盛譽的語言學專家與學者,其中包括郭熙、彭小川、周健、詹伯慧和邵靜敏等幾位重量級教授。他們的學術貢獻和影響力為暨南大學語言學領域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粵語,也被稱為廣東話或廣府話,是一種聲調語言,屬于漢藏語系漢語語族。它不僅在廣東省內廣泛使用,還在海外被稱為唐話。粵語擁有完整的九聲六調,較完整地保留了古漢語的特征,是保留中古漢語最完整的語言之一。在學術界,它是唯一在外國大學有獨立研究的中國語言,這顯示了其獨特的學術價值和影響力。
粵語,又作廣東話、廣府話,俗稱白話,海外稱唐話,是屬漢藏語系漢語語族的一種聲調語言,也是漢族廣府民系的母語。粵語發源于古代中原雅言,具有完整的九聲六調,較完美地保留古漢語特征,同時也是保留中古漢語最完整的語言。在學術界,它是除普通話外唯一在外國大學有獨立研究的中國語言。
粵語,潮汕話和客家話,都是古漢語與當地少數民族語言融合演化的結果,各自擁有獨特的歷史背景和發展軌跡。粵語的歷史可追溯至秦漢時期,當時秦始皇派遣大軍南下,帶來了中原文明和農業技術,與當地民族的語言交流,逐漸形成了粵語。
這一批新來的移民和秦漢、魏晉時期的移民互相融合直到元明時期形成了現在的客家話。 準確來說粵方言則是秦朝正音,融合南楚古音而成(秦音);潮方言則是唐朝正音,融合閩越古音而成(唐音)客方言則是宋正音,融合閩粵漢人和少數民族而成(宋音)。
粵語的歷史可追溯至1855年,那時滿清旗人開始改造白話。從那時起,粵語經歷了近兩個半世紀的發展,至今已有170年的歷史。至于白話,它的起源則更為久遠,可以回溯到西周時期,當時的文化交流主要在兩河流域進行。隨著時間的推移,白話逐漸傳播至華夏地區,尤其是在秦朝時期,白話在嶺南地區的傳播更為廣泛。
1、首先,我們深入分析了清末廣州方言語法,分為三章:第一章探討了量詞、代詞、副詞和句末助詞;第二章詳細剖析了方所詞、動詞詞尾與助動詞、動詞后補成分等;第三章涵蓋了介詞、否定句、比較句等復雜句型。
2、黃伯榮對粵方言尤其陽江話的研究長達三十年,他的著作涉及方言與普通話的語音和語法比較。他重視方言語法,通過《廣州話和普通話的語音比較》(1955)等論文,對方言與普通話的句法差異進行了詳盡比較,對深化方言研究和普通話推廣具有重要意義。
3、綜上所述,詹伯慧在漢語方言研究領域的貢獻廣泛而深入,他的著作和研究成果為漢語方言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他不僅對粵方言和閩南方言有深入的研究,還對潮州方言進行了詳盡的描寫,同時也對粵方言中特定的語法現象進行了深入的分析。
4、目錄:緒論 第一節 現代漢語概說 什么是現代漢語 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的普通話。有口語和書面語兩種形式。 現代漢民族共同語和現代漢語方言 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贛方言,客家方言,閩方言,粵方言。
5、在第三本論文集付梓前,我轉向了壯傣語和粵方言的研究,特別是兩者關系詞的考察。同時,對粵方言的研究也越發濃厚。多年的實地調查和研究,積累了大量一手資料,隨之而來的是多篇有份量的論文。這些成果足以編纂成專集,因為它們源自工作自然的發展,適應了實際需求,沒有定額限制,越多越好。
6、客家方言與粵方言,各自擁有獨特的魅力和歷史背景。客家方言,以其獨特的語音系統和詞匯,反映了客家人南遷的歷史痕跡。粵方言,以其精巧的詞匯和豐富的語法特點,展現了廣東地區的語言特色和文化多樣性。研究方言的意義在于,不僅能夠深入理解地方文化,還能夠揭示漢語的發展演變歷程。
1、粵語是方言。在語言學術上粵語是方言,在事實上粵語這個名詞是被廣府片中的廣州方言荔灣區口音代表著。在日常生活中好多人以為廣東省的人講粵語,而事實上廣東省內各地方言有很多。廣州方言代表有粵語、廣東話、白話。中國有七大方言,每一種方言下還有層層疊疊的子方言。
2、粵語是方言。粵語是一種漢藏語系漢語族的聲調語言,中國漢語七大方言之一,也是漢族廣府民系的母語。粵語在中國南方的廣東中西部、廣西中南部及香港、澳門和東南亞的部分國家或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社區中廣泛使用。它的名稱來源于中國古代對南方的稱謂“越”或“粵”。
3、而非政治或官方身份。總之,粵語作為漢語的一種方言,其身份的界定是一個復雜而多元的問題,受到語言學、文化、歷史以及社會政治因素的多重影響。通過深入探討這一問題,我們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語言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以及語言身份在不同語境下的相對性與主觀性。
4、粵語在語言學上的地位是一個常見的討論點。首先,我們需理解";方言";一詞的定義。";方言";對於不同的人群而言,其涵義有所差異。在中國語境下,";方言";通常指的是與標準語相區別的某一地區的語言,例如粵語、閩南語、吳語等。而根據歐洲語言學的分類法,粵語屬於漢語語族下的一個語支。
5、粵語是漢語的一種方言。作為漢語七大方言之一,粵語在廣東地區又被稱為廣府話,而在廣西地區則常稱為白話。粵語是一種聲調語言,屬于漢藏語系漢語族漢語方言。它是廣東地區廣府民系和廣西地區白話人的母語。
1、首先,老派粵語分為兩種:西關話與城里話。西關話被認為是廣州話的正統,而城里話則主要在舊城墻以內地區使用,包括現代的越秀區。城里話的特點包括嚴格區分n與l、嚴格區分ŋ;與零聲母字,以及通常可分辨上陰平和下陰平。然而,隨著城市的發展與文化的融合,老派粵語的使用情況也發生了變化。
2、年趙元任在《現代吳語的研究》中把常州話分為“街談、紳談”,亦可稱為民腔和官腔,即下層群眾的口音和上層人士的口音。所謂“紳談”或官腔是常州紳士所說的口音。紳士因為與外界交流更廣泛,又有文化,所以說話帶有更多的官話腔調,也更多地使用“文讀”語言。
3、現在的屬于吳語體系的常州方言區內部也有口音和語匯方面的細微差別:可稱為老派和新派,舊的過去的口音和新的現在的口音。1949年建國以來,全國推廣普通話,形成新派常州話。老年人說的老派常州話更接近舊吳語,年輕人受普通話的影響較大,他們的口音在舊吳語的基礎上稍有變化,可稱為新派常州話。
1、岑麒祥主要著作有:《語音學概論》(中華書局,1939年。科學出版社,1959年)、《方言調查方法》(文字改革出版社,1956年)、《語言學史概要》(科學出版社,1957年;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年再版)、《漢語外來語詞典》(商務印書館,1990年)、《普通語言學人物志》(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等。
2、岑麒祥先生是語言學領域的杰出學者,他的著作豐富多樣,對學術界產生了深遠影響。
3、岑麒祥先生的學術成果豐富多樣,他的專著涵蓋了一系列語言學領域。其中包括深入淺出的《國際音標用法說明》和系統全面的《語音學概論》,這兩本書為語音學研究者提供了寶貴的理論基礎。他的方言研究著作《方言調查方法》和《語法理論基本知識》則展示了他在方言和語法研究上的精湛技藝。
4、岑麒祥從事語言學研究五十多年,主要研究方向為普通語言學和語言學史,在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的調查研究,以及歷史語言學研究方面也有一定的成就。
5、岑麒祥的《語言學史概要》是語言學史領域的開山之作,為后人研究語言演變提供了豐富的史料。陳望道的《修辭學發凡》開創了系統研究修辭學的先河,填補了古今語言文辭的修辭理論空白。丁聲樹的《現代漢語詞典》和《現代漢語語法講話》為漢語詞典編纂和語法教育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