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應收帳款(Accounts receivable,又為應收賬款)於會計原理上,專指因出售商品或勞務,進而對顧客所發生的債權,且該債權且尚未接受任何形式的書面承諾。該科目重點於對象為顧客,若非顧客,即撇開此科目適用。
置不動產, 使得經營急需資金不足; 應收賬款周轉緩慢, 造成資金回收困難; 存貨控制薄弱, 造成資金呆滯, 周轉失靈; 重錢不重物, 對原材料等管理不到位, 資產流失浪費嚴重; 只關注現金流, 認為有資金周轉就足夠, 沒有對收入、成本、利進行分析, 缺乏大局觀。
存貨變現風險是指由于產品市場變動而導致產品銷售受阻的可能;應收賬款變現風險是指由于賒銷業務過多導致應收賬款管理成本增大的可能性,以及由于賒銷政策的改變導致實際回收期與預期回收的偏離等。
經營風險主要包括采購風險、生產風險、存貨變現風險、應收賬款變現風險等。
銀行融資 銀行融資是現階段中小企業資金的主要來源,除傳統的流動資金貸款外,針對中小企業普遍缺少抵押品的特點,還有以下幾種特殊貸款: 應收賬款質押貸款:應收賬款質押貸款是指生產型企業以其銷售形成的應收賬款作為質押,向銀行申請的授信。
企業應建立健全的賒銷申報制度,嚴格控制應收賬款的發生。對所有的應收賬款都應當記錄下來,包括賒銷金額、賒銷時間、賒銷人、賒銷期限、有無擔保以及本企業經手人、責任人,并一式四份,分別由客戶、企業責任人、經手人、企業管理部門保管。管理部門應對其進行對其檢查,防止過度賒銷和應收賬款回收困難。
樹立資金時間價值觀念,認識到資金具有時間價值,并加速應收賬款的回收,以降低成本。 定期對賬,包括總賬與明細賬的核對,以及與客戶往來賬目的核對,確保賬目清晰,及時發現并解決賬款不對稱的問題。
②根據應收賬款的賬齡進行分析:一般情況下,應收賬款賬齡越大,收回的可能性越小,而發生壞賬的可能性則越大。企業可以根據以往的工作經驗將賬齡最長,風險最大的應收賬款劃為A類,而將賬齡最短,風險最小的應收賬款劃為C類,其余則劃為B類。
第二個階段是,應收賬款到期日后的賬款管理,即拖欠后的賬款管理。信用管理機構為了對這兩個階段的管理加以區別,往往將賬款被拖欠前的管理稱為應收賬款管理(即狹義的應收賬款管理),而將逾期后的賬款管理叫做商賬追收。
求畢業論文-會計專業“新經濟形勢下應收賬款管理問題的研究” 八千字左右,新經濟可以側重一方面,比如在目前的信譽體制或不健全的市場經濟中,怎么看應收賬款。... 八千字左右,新經濟可以側重一方面,比如在目前的信譽體制或不健全的市場經濟中,怎么看應收賬款。
淺談中小企業內部控制論文篇一 《 論中小企業內部會計控制 》 摘要:中小企業目前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主力軍,但是許多中小企業在發展中尚存在不少問題。強化內部會計控制、加強會計監督,是解決當前中小企業會計秩序混亂、會計信息失真問題以規范企業會計行為的重要 措施 ,同時也利于保護企業資產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1、接著,應用計算公式計算應收賬款周轉率:應收賬款周轉率 = 銷售收入 / 平均應收賬款 應收賬款周轉率 = 100萬 / 15萬 應收賬款周轉率 ≈ 71 這個結果表明:在該年內,平均每15萬美元的應收賬款能夠周轉71次。換句話說,公司的應收賬款周轉率為71次。
2、計算公式:應收賬款周轉率=銷售收入/平均應收賬款。其中,銷售收入是特定時期內公司的總銷售收入,平均應收賬款是指該時期的期初應收賬款與期末應收賬款之和的一半。舉例說明:假設某公司在一年內的銷售收入為100萬美元,期初應收賬款為20萬美元,期末應收賬款為15萬美元。
3、企業在管理應收賬款時,會采取多種策略以減少資金占用并加速資金回籠。例如,對于快速回收的客戶,企業可能會提供一定的折扣激勵,以此鼓勵他們盡早付款。比如,如果客戶能在10天內完成付款,可以享受3%的折扣;若在20天內付款,則折扣為2%;而如果客戶選擇在30天內付款,則只能獲得1%的折扣。
4、優化應收賬款管理措施 控制應收賬款總額:提出靈活運用催收方式、改善銷售策略等建議。 提高應收賬款周轉率:增強管理層風險防范意識,明確職能部門催收協作職責。 加強應收賬款催收力度:優化結算管理制度,實時跟蹤客戶經營狀況。 結論 總結研究發現,強調應收賬款管理對企業運營的重要性。
5、年,宏達公司計提壞賬準備1億美元,截至2005年第一季度,宏達公司的應收賬款為275億元,占資產總額的16%。 宏達公司不僅應收賬款大幅度增加,而且應收賬款周轉率逐年下降,從1999年的67%下降到2005年的一季度的09%,明顯低于其他三家彩電業上市公司的同期應收賬款周轉率。
6、平均應收賬款 = / 2 = / 2 = 250萬元。因此,該公司的應收賬款周轉率 = 1000萬元 / 250萬元 = 4次。這意味著該公司一年內將其應收賬款周轉了四次,顯示出較高的應收賬款回收效率和資金利用效率。這個指標對于評估公司的財務管理效率和流動性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