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1、②連墻件必須隨腳手架逐層拆除,嚴禁先將連墻件整層或數層拆除后再拆除腳手架;分段拆除高差不應大于2步,如高差大于2步,應增設連墻件加固。③當腳手架拆至下部最后一根長立桿的高度(約5m)時,應先再適當位置搭設臨時拋撐加固后,再拆除連墻件。
2、施工層竹笆應滿鋪,角部用鐵絲與縱向水平桿綁扎牢固。 立桿底部設底座或墊板,縱向掃地桿與立桿扣接。 連墻件選用軟拉配合頂撐,覆蓋面積符合規范要求。 剪刀撐按要求選用連接6根立桿,沿全高度布置。活動腳手架施工方案篇2 編制專項施工方案,明確安全技術措施。
3、(2)鋪設方法:腳手板宜采用平鋪,對頭鋪設的腳手板接頭下面必須設置兩根小橫桿,腳手板外伸長度為130~150mm,兩塊腳手板外伸長度的和不應大于300mm;腳手板搭接鋪設時,接頭必須支在小橫桿上,搭接長度應大于200mm,其伸出小橫桿的長度不應小于100mm。拐角處的腳手板必須交叉搭鋪。腳手板探頭用18#鐵絲固定在大橫桿上。
4、腳手架搭設前編制安全監理實施細則和落地式扣件鋼管雙排腳手架工程監理實施細則,建立項目監理部的安全管理制度。審核施工單位編制的安全生產管理制度,安全生產檢查制度及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預案。
5、搭設腳手架的安全技術措施有哪些鋼管架應設置避雷針,分置于主樓外架四角立桿之上,并聯通大橫桿,形成避雷網絡,并檢測接地電阻不大于30Ω。 外腳手架不得搭設在間隔外電排擠線路的安全間隔內,并做好可靠的安全接地處理。
6、外墻腳手架工程的施工方案5提要:地基處理,按文明施工要求,施工現場需設硬地坪,在回填土時應分層夯實,平整,澆筑臨時散水坡厚50,寬度應為160 外墻腳手架工程的施工方案5 根據業主提出的要求,結合本工程的特點及工期、質量等要求,外墻腳手架采用全封閉式鋼管腳手架。
1、扣件總量=直角扣件量+對接扣件量+旋轉扣件量。建筑施工扣件式鋼管腳手架安全技術規范(JGJ 130-2001)關于剪刀撐布置的相關規定:滿堂模板支架四邊與中間每隔四排支架立桿應設置一道縱向剪刀撐,由底至頂連續設置。高于4米的模板支架其兩端與中間每隔4排立桿從頂層開始向下每隔2步設置一道水平剪刀撐。
2、腳手架的每平米鋼管用量和扣件用量的計算方法如下:鋼管用量: 外墻雙排腳手架:一般情況下,每平米腳手架需要的鋼管長度為5米。這個數值是基于雙排腳手架的縱距、橫距和步距等參數計算得出的平均值。扣件用量: 總扣件數:每平米腳手架大約需要6個扣件。
3、鋼管用量 每平米腳手架需要鋼管5米。扣件用量 每平米腳手架需要扣件6個,按照70:15:15的比例分別計算十字扣件、轉向扣件、接頭扣件,即十字扣件2個,轉向扣件和接頭扣件各0.9個。
4、當雙排腳手架的縱距為5m,橫距為2m,步距為8m時,每100㎡雙排腳手架桿配件用量如下: 搭設雙層,則長桿需要273m(長桿取平均長度5米),小橫桿用量51根,直角扣件用量187個,對接扣件用量55個,旋轉扣件用量17個,底座7個,腳手板14㎡。可以按此推導出每平米用量,總量除以100即可。
5、盤扣架長度計算:實際長度 + 兩端預留長度(一般為10cm)。 盤扣架寬度計算:實際寬度 + 兩側邊預留寬度(一般為5cm)。 盤扣架高度計算:實際高度。 鋼管材料用量計算:盤扣架總長度 × 單位長度用量(一般為每米5-3公斤)。
1、外腳手架施工規范 外腳手架采用φ48鋼管雙排腳手架,立桿縱距5m,橫距05m,內立桿距離建筑物外立面0.30m,立桿步距為8m。
2、(1)腳手架應具備相應的強度和穩定。在準許施工荷載功用下,確保不變形、不搖晃等。(2)腳手架搭設之前,場所應平整,基土結實,并做好相應的排水工作。按照有關要求,基礎檢驗合格后,應放線固定混凝土墊層。(3)墊板應使用長度不得低于2跨、厚度大于5厘米的木板。
3、滿堂腳手架搭設規范和要求 滿堂腳手架的門架跨距和間距應根據實際荷載計算確定,門架凈間距不宜超過2m。滿堂腳手架的高寬比不應大于4,搭設高度不宜超過30m。滿堂腳手架的構造設計,在門架立桿上宜設置托座和托梁,使門架立桿直接傳遞荷載。門架立桿上設置的托梁應具有足夠的抗彎強度和剛度。
4、外架搭設規范要求如下:鋼管扣件腳手架搭設中應注意地基平整堅實,設置底座和墊板,并有可靠的排水措施,防止積水浸泡地基。根據連墻桿設置情況及荷載大小,常用敞開式雙排腳手架立桿。
5、落地式鋼管腳手架的搭設應遵循兩步三跨的規范,即每兩步高度約4米,每三跨長度約6米。 轉角處、開口處等特殊部位應根據《建筑施工扣件式鋼管腳手架安全技術規范》(JGJ130-2011)的要求,增設連墻件。
6、落地式腳手架的搭設基礎要求:在搭建腳手架之前,必須確保地面平整、堅實,無積水,并在腳手架外側和周圍設置排水溝或其他排水設施。同時,要求地面具有足夠的承載力,支撐立桿的墊板應滿足承載力要求,底座底面標高應高于自然地坪50至100毫米。
第一階段:文獻調研與案例選取(4月 - 5月);第二階段:施工組織設計方案制定與分析(5月 - 7月);第三階段:結果總結與論文撰寫(7月 - 8月)。 **準備工作情況與現有條件 已組建研究團隊,擁有基本的研究資料和辦公設備。
(2)有的施工組織設計編制人員缺乏技術理論基礎和具體施工經驗,編制中只是對技術規范照搬照抄,而未對具體工程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規劃和設計,沒有起到指導施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