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SCI論文中參考文獻的規范表達主要包括以下幾點:作者姓名格式:中文名拼音應全大寫,遵循姓在前名在后的規則,如Dong, H.Y.;也可根據期刊規定調整。外國人名同樣遵循期刊規定,可能寫作全名或縮寫形式,如Tratnyek, G. Paul或Tratnyek, P.G.。
確保期刊的Volume、Issue、Pages等信息完整無誤。格式一致性:調整參考文獻中的格式問題,確保所有文獻的格式一致性和規范性。文獻類型標注:準確標注文獻類型,如書籍與文章等,避免誤標導致格式錯誤。在撰寫SCI論文的參考文獻部分時,需仔細核對原始文獻信息,確保引用的準確性和完整性。
鼠標箭頭移至要添加參考文獻標注的位置。“添加”——“引證”——“腳注和尾注”。選擇后在該處就添加1個下標“1”,而鼠標箭頭自動跳至稿子最后,前面便是1個下標“1”,這就是說鍵入第一個參考文獻的位置。反復上邊的流程,添加其他參考文獻標注。
SCI期刊中,大部分是英文期刊,可以說發表sci論文,在引用參考文獻上,應優先考慮英文參考文獻,盡量不引用中文參考文獻,但這不代表sci論文不可以引用中文參考文獻。 畢竟有很多原創的科研成果是在中文期刊上發表的,是被認可的。
在排列上,參考文獻應按引用順序排列,使用數字加方括號標識,如[1]、[2]等。各文獻之間用“.”分隔。以期刊文章為例,格式為:作者-年份-文章標題. 期刊名,卷號(期號):起始頁-終止頁。專著則為:作者-年份-書名. 出版地:出版社:起始頁-終止頁。
中文參考文獻需用單字母標識,如[M]專著、[C]會議論文等。按照引用順序排列,用數字加方括號標注,如[1]、[2]。
1、參考文獻的著錄需要遵循一系列詳細的規定,以確保格式的規范性與一致性。首先,著錄格式方面,要求每一條參考文獻的序號應左頂格顯示,并使用方括號內的數字進行標注,如[1]、[2]等,而在每一條文獻的結尾處不應添加任何結束符號。
2、按照其在正文中出現的先后以阿拉伯數字連續編碼,序號置于方括號內。參考文獻按照其在正文中出現的先后以阿拉伯數字連續編碼,序號置于方括號內。一種文獻被反復引用者,在正文中用同一序號標示。引用一次的文獻的頁碼(或頁碼范圍)在文后參考文獻中列出。
3、數量要求:本科論文的參考文獻數量一般要求10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獻至少2篇(除非指導教師認定為特殊類型的論文,可以不列外文參考文獻)。碩士論文的參考文獻數量一般應不少于40篇,其中外文文獻一般不少于20篇。博士論文的參考文獻數量一般應不少于100篇,其中外文文獻一般不少于總數的1/2。
4、APA(美國心理學會)格式:APA格式主要用于社會科學領域的論文,包括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等。APA格式要求在文中引用時使用作者的姓氏和出版年份,例如(Smith,2010)。參考文獻列表中需要提供作者的全名、出版年份、文章標題、期刊名稱、卷號、期號和頁碼等信息。
5、文獻來源要求:論文中的參考文獻應當來源于可信且權威的出版物,如學術期刊、會議論文集、專著、學位論文等。 格式規范性:參考文獻的格式需要遵循特定規范,包括作者、標題、出版物名稱、出版年份、頁碼等信息。不同學科可能采用不同的格式,應根據具體要求進行調整。
1、大寫首字母:無論是姓名的姓氏還是名字,都需要首字母大寫。例如 “Johnson, Emma”.中間名的表達:如果作者有中間名,可以使用縮寫形式來表示。例如 “Clark, Matthew R.”。多個作者的情況:對于多個作者,可以根據不同的參考文獻格式采用不同的表達方式。
2、英文參考文獻作者姓名格式采用“姓在前名在后”原則,具體格式是:姓,名字的首字母。如:MalcolmRichardCowley為:Cowley,M。如果有兩位作者,第一位作者方式不變,之后第二位作者名字的首字母放在前面,姓放在后面。如:FrankNorris與IrvingGordon應為:Norris,FGordon 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M]。
3、參考文獻中的人名不超過3人的姓名都應寫出,若超過3人,則只寫出前3位作者的姓名,后加“,等(etal)”,中外文作者均姓前名后,姓和名的第1個字母用大寫,姓全稱寫出,名只寫第1字母,其后不加實心圓點,作者之間用逗號分隔,最后為實心圓點。
4、如果是中文的參考文獻,參考文獻的作者超過3位時,只列前3位、后面加“等”字,作者姓名之間用逗號分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