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1、游國恩,1899年至1978年,字澤承,江西臨川湖南鄉洪塘游家村人,是中國著名的楚辭研究專家和文學史家,曾擔任北京大學的一級教授。游國恩的祖父是前清秀才,父親雖從事商業,但家境僅能維持基本生活。他自幼受到家庭的文學熏陶,6歲開始研讀《四書》、《五經》及詩文。
2、游國恩,1899年出生,自幼聰穎,6歲開始研讀《四書》、《五經》以及各種詩文。1919年,他以優異成績從臨川中學(今撫州一中)畢業,后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預科,進而深造并致力于中國古典文學的研究。1926年,游國恩以優異成績畢業于北京大學,回到故鄉江西,先后在江西省立第四中學、臨川中學等校任教。
3、上海解放后,因家境較貧窮,上級允許他在棠棣書店繼續兼職。解放后,文懷沙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工作,1953年調入中國青年藝術劇院工作,解放初期,文懷沙曾在北京師范大學等院校開設講座,并連續四年參與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古典詩詞吟詠節目(參與該節目的另有余冠英、游國恩、王力等詩人、學者)。
4、楊晦先生,一生堅韌,他的教誨如同明燈,指引我們前行;游國恩先生,他的名字承載著無盡的懷念,如詩如歌。王力先生和川島章廷謙先生,他們的智慧如同春風,滋養著我們的心田。袁家驊先生的教誨,如同寒門貴子的寶貴財富,岑麒祥先生的教導,沉甸甸如泰山。浦江清先生的離去,留下的是春風桃李的哀思。
5、陳毓羆,1930年出生于湖北漢口一個中學教師家庭。十七歲時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師從羅常培、魏建功、游國恩、鄭振鐸、鐘敬文等著名學者。1951年,北大畢業后,赴蘭州大學任教。1954年,考取留蘇研究生,經過一年的俄語培訓,赴莫斯科大學文學系深造,導師是著名文藝理論家、俄羅斯文學史家波斯別洛夫教授。
6、盧綸(約737-約799),字允言,唐代詩人,大歷十才子之一,漢族,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濟縣)人。
在屈原研究方面,黃瑞云的《屈原對天的認識與天問》是她的重要貢獻,收錄在《屈原研究論文集》中。1997年,她在《湘潭大學學報》四期發表了《沱潛既道,云土夢作義》,繼續探索古代哲學思想的深度。對古典文學的探討,黃瑞云撰寫了《毛詩序與儒家詩論》,揭示了古代詩歌理論的深層關聯。
令人惋惜的是,《李白年表》的正稿在文革中不幸被銷毀,只剩下初稿殘編,這無疑是學術界的一大損失。黃瑞云的論文和散文作品還未集結成書,可見他的學術生涯充滿了深厚的研究和創作熱情,只是未能全部呈現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