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白居易一生不僅留下近3000篇詩作,還提出了一整 套詩歌理論。他把詩歌比作果樹,提出了“根情、苗言、 華聲、實義”(《與元九書》)的著名論點。情是詩的 內容,言和聲是詩的表現形式,義是詩的社會效果。
這句話是唐代詩人白居易提出來的,是白居易關于詩歌創作的理論。從字面意思來看,在進行文章寫作的時候,一定要符合時事,符合當前的社會現狀,而詩歌的創作要基于現實情況。此句出自白居易的《與元九》,當時他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希望廣大的文人墨客寫作要基于現實。
A項正確,新樂府運動是中唐時期由白居易、元稹等倡導的,以創作新題樂府詩為中心的詩歌革新運動,明確提出了“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理論。B項錯誤,新詩是指五四運動前后產生的,有別于古典、以白話作為基本語言手段的詩歌體裁。代表人物:胡適。
時代背景 《賦得古原草送別》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在16歲時所作。公元787年,白居易從江南來到京城長安,希望得到當時名士顧況的指點。當時正值早春,長安的繁華與喧囂并未影響白居易的決心。詩歌創作 白居易帶著自己的詩作找到顧況,顧況打開詩卷,看到“白居易”三字,便開始打量這位年輕的詩人。
時代背景:安史之亂后的繁榮時期 白居易生活的時代,正值安史之亂后的恢復和發展時期。江南地區作為經濟文化的繁榮地帶,吸引了眾多文人墨客的向往和描寫。在這樣的背景下,白居易的《憶江南》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尚和文化氛圍。
唐代宗大歷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鄭的一個“世敦儒業”的中小官僚家庭。白居易出生之后不久,家鄉便發生了戰爭。藩鎮李正己割據河南十余州,戰火燒得民不聊生。白居易二歲時,任鞏縣令的祖父卒于長安,緊接他的祖母又病故。
他生于“世敦儒業”的中小官僚家庭。生地鄭州新鄭(今河南新鄭縣)。11歲起,因戰亂顛沛流離六年。少年時讀書刻苦。貞元十六年(800)中進士 白居易畫像 [2],十八年,與元稹同舉書判拔萃科。二人訂交。以后詩壇元白齊名。十九年春,授秘書省校書郎。
孫鴻鈞的《論<;西廂記>;張生形象特征之“志誠”》(《華章》2012年07期)通過對張生“志誠”的分析,來討論這一人物形象的價值所在。
張驢兒 地痞張驢兒對蔡婆和竇娥的威逼、霸占,完全是一種對人身掠奪的行為。張驢兒為了企圖達到霸占竇娥的目的,在羊腸湯里灌下了毒藥想毒死蔡婆,結果卻毒死了老張,從而誣陷竇娥為殺人兇犯。張驢兒這個人物形象,正是當時社會上謀財害命、橫行霸道的流氓典型。
元曲四大家,一般指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四位元代雜劇作家。元曲四大悲劇是:關漢卿的《竇娥冤》,白樸的《梧桐雨》,馬致遠的《漢宮秋》還有紀君祥的《趙氏孤兒》。元曲四大愛情劇:關漢卿的《拜月亭》,王實甫的《西廂記》,白樸的《墻頭馬上》還有鄭光祖的《倩女離魂》。
在此,首先對二十世紀前期的中國戲曲研究作一簡單回顧。這里所說的二十世紀前期的中國戲曲研究,以1902年梁啟超在《新小說》創刊號上發表《論小說(實含戲曲)與群治之關系》的著名論文作為上限,以1931年吳梅《南北詞簡譜》脫稿作為下限,前后大約三十年時間。
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國戲劇劇種豐富多彩,共有五十余種。這些劇種中,京劇、豫劇、評劇、越劇、黃梅戲依次被稱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其中京劇尤為流行,幾乎遍布全國,不受地域限制。
世紀初葉,戲劇改良運動勃然興起,成為晚清文學革新運動的一個組成部分,并誕生了新的劇種——話劇。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梁啟超在《新民叢報》創刊號上發表傳奇《劫灰夢》,直抒國家興亡感慨,成為戲劇改良之先聲。
二十世紀二十至三十年代,我國兒童舞劇《麻雀與小孩》、《小小畫家》(黎錦暉作曲)以及配樂劇《揚子江暴風雨》(聶耳作曲)等作品,將歌曲與對白相結合,標志著中國歌劇的萌芽。
而中國戲曲在20世紀之前,其社會背景依然處于長期的農業社會狀態。明代中葉以后的明、清歷屆政府,面對歐洲工業革命帶來的文化上的新變化不予理睬。這種政策回避了文化層面上的適應性變化,不能及時做到相互聯動與相互交流。尤其清政府,不僅拒絕與西方文化交流,并視其為洪水猛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