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1、[6]楊振江等.智能儀器與數據采集系統中的新器件及應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 社,20012 [7]羅亞非等.凌陽16位單片機應用基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05 [8]劉篤仁,韓保君.傳感器原理及應用技術。
2、同時任何復雜的電路系統都可以分解為多個具備單一功能的模塊電路,按照這個思路,學習單片機系統我們也可以從單片機的功能模塊電路入手,我們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習單片的一般原理的方法,機將單片機教學模塊分成幾個部分,這里面每個部分有自己的專用模塊[3]。
3、童詩白和華成英的《模擬電子技術基礎》是電子技術領域的經典教材,對于理解單片機中的模擬電路部分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該書于2000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閻石主的《數字電子技術基礎》是數字電子技術領域的權威著作,為讀者提供了數字電路的基礎知識。這本書于1998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4、以下是關于單片機應用的10篇綜述類畢業論文文獻的概述,這些論文為單片機應用研究者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資源:在撰寫關于單片機應用的畢業論文時,可以參考以下期刊中的研究內容:《科技風》2021年第一期的";項目式教學模式在獨立學院中的應用研究";,重點關注項目式教學與單片機原理及應用的融合。
1、格式是:原作者姓,原作者名首字母(原著作出版年)。翻譯之后的書名 (翻譯者名首字母,翻譯者姓)。出版地:出版社(翻譯本出版年)。參考文獻是在學術研究過程中,對某一著作或論文的整體的參考或借鑒。征引過的文獻在注釋中已注明,不再出現于文后參考文獻中。
2、格式如下:原作者.譯文名[M].譯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頁碼.參考文獻標準格式是指為了撰寫論文而引用已經發表的文獻的格式,根據參考資料類型可分為專著[M],會議論文集[C],報紙文章[N],期刊文章[J],學位論文[D],報告[R],標準[S],專利[P],論文集中的析出文獻[A],雜志[G]。
3、格式如下:[序號] [原著作者國籍]原著作者. 書名[M]. 譯者. 出版地: 出版社, 出版年份: 起頁碼-止頁碼 你這個的寫需要出版年限出版社一類信息,可以參考以下例子。
4、在引用外籍作者著作時,如果該著作被翻譯成中文,標注參考文獻時應當注明原作者及譯者信息。例如,對于(美)Bruce Eckel撰寫的《C++編程思想》一書,如果該書有劉綜田等人的中文翻譯版本,應標注如下:(美)Bruce Eckel著.《C++編程思想》.劉綜田等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0。
5、參考文獻的功能與作用 (1)參考文獻是科技論文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能為作者的論點提供有力的論據,而且可以精練文字節約篇幅,增加論文的信息量,具有很高的信息價值。
外文參考文獻的引用方式 外文參考文獻的引用需遵循國際學術標準規范,常見格式包括:書籍:作者姓氏,作者名字首字母. . 書名. 出版地: 出版商。期刊文章:作者姓氏,作者名字首字母. . 文章標題. 期刊名,卷號,起始頁碼終止頁碼。
翻譯成中文,但要準確無誤。參考文獻中注明引文名稱、期刊號、作者等。不用附加外文原文。
外文書籍的中文翻譯版本作參考文獻,格式應該如下所示:[1] [美]Bruce Eckel.C++編程思想[M].劉綜田,等,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0。[2] [美]William Ford,等. 數據結構C++語言描述(第2版)[M].陳君,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不論是文末的參考文獻還是行文中引文的外文文獻,一般均用原始文獻的名稱、作者及出處。亦可視情在括號中譯出中文文獻名。2,如果是紙質文獻,還需注明期刊期號(某年某期)或書籍原出版社及出版時間。如果是來自網絡,當注明網址。3,如果采用的是中譯本的外文文獻,則直接用中譯本作為參考文獻。
文獻綜述是一篇相對獨立的綜述性學術報告,包括題目、前言、正文、總結等幾個部分。要圍繞畢業論文主題對文獻的各種觀點作比較分析,不要教科書式地將與研究課題有關的理論和學派觀點簡要地匯總陳述一遍。
結論已經清晰地闡述了外文文獻引用的具體格式,以下是改寫后的文章:外文文獻引用的規則十分明確,首要的是直接引用。在正文中的引用必須包含作者和年份信息,用括號中的數字標識頁碼。
1、英文SCI論文作者署名的規則主要包括以下幾點:作者身份與所屬機構:責任與版權:SCI論文的作者身份代表著對論文內容的責任和版權的尊重。作者數量:應限制在那些對論文有顯著貢獻并能為其內容辯護的人員范圍內。作者順序:反映貢獻大小,資深作者和通訊作者通常排在最后。使用數字或字母來標明作者順序。
2、中英文作者的拼寫根本不同之處在于中文一般姓在前,名在后,而英文則是名在前,姓在后。有些英文期刊在發表SCI論文時亦采用縮寫,應注意的是姓名縮寫名而不縮寫姓,縮寫名的書寫形式都是姓在前、名在后,并省略所有縮寫點。
3、SCI作者署名需要注意以下幾點:作者排序:作者署名表示對SCI論文內容負責,作者排序需按貢獻大小排列,不能隨意增刪或改動。資深作者和通訊作者通常排在最后,研究的具體承擔者為第一作者。姓名之間用逗號隔開,如有多名作者,需依次標出序號或字母以示區分。通訊作者需注明通訊地址、電話和email等聯系方式。
4、英文期刊要求作者姓名全稱,與參考文獻不同。中文姓在前名在后,英文則反之,且姓氏不可縮寫,名可縮寫,例:“Neal D.Freedman”縮寫為“Freedman ND”,“Caitriona Ryan”縮寫為“Ryan C”。
5、通常情況下,SCI論文的署名單位遵循通訊作者所在單位是第一單位的原則,或在單位中貢獻最大的單位為第一單位。在第一單位署名時,需要在作者名稱上標注“1”或“a”,且該標注應為第一個出現的標識。當第一作者來自第二單位時,情況會變得復雜。
參考文獻中可以寫成“H.Y. Dong”/Dong, H.Y.”(“H.”和“Y.”之間無空格),也可以寫成“H. Dong”/“Dong H.”。英文文獻中的外文名字縮寫 有中間名的外文名字,例如Tratnyek,(姓) G.(middle name) Paul(first name)可寫成“P.G. Tratnyek”/“Tratnyek, P.G.”。
單個詞組成的期刊名不得縮寫。有些期刊名由一個實詞組成,如Adsorption,Aerobiologia,Radiochemistry,Biomaterials,nature,science等,這些期刊名均不得縮寫。期刊名中單音節詞一般不縮寫。
在發表外文參考文獻時,通常只對作者的名進行縮寫,而不縮寫姓氏。這種做法是為了保持作者名字的簡潔性,同時也方便讀者快速識別作者。比如,對于作者Comber,可能在文獻中會看到Comber A.,A. Comber,或者A. COMBER這樣的形式。具體采用哪種寫法,取決于該期刊或出版物的具體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