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1、事實上,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理論工作者正是通過這場論戰,不僅判定了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而且重新研究、勾畫了中國社會從古至今的發展進程和未來趨向,對中國歷史特別是中國近代史作出了許多新的闡釋,從而初步形成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科學的史學體系。
2、我國建立在“以人為本”思想基礎上的社會保障,首先需要轉變社會保障是對人的憐憫、恩賜的觀念,視社會保障權為國民自己的合法權益,是國家應盡的責任,是對人們的關愛、對人們自主與發展的關注,人們的發展最終會促進國家的發展,實現國家與國民的共同進步。
3、和諧社會中不存在階級的差異,社會等級制度等問題。消除階級矛盾意味著在和諧社會中,人與人的關系是平等的,每個人享有的權利與義務是平等的,不存在特權階級,社會的任何組織活動都是公正公開的的,社會對于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
4、資源環境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約束加劇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進程,決定了我國未來幾十年將處于資源、環境壓力的上升階段。因此,節約資源、增強資源對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保障能力,特別是重視對國計民生具有戰略意義的石油、水、土地、重要礦產資源的儲備和保護,成為我們今后要長期面對的戰略性課題。
5、二級標題指的是序號為【(一)】的標題,一般和正文字體大小一樣,單獨一行,也不加標點符號;三級標題指的是序號為【 】的標題,一般和正文字體大小一樣,字體一樣;設置分標題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清晰地顯示文章的層次。
6、根據《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檢索與評價數據規范(試行)》和《中國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編排規范(修訂版)》的要求,很多刊物對參考文獻和注釋作出區分,將注釋規定為“對正文中某一內容作進一步解釋或補充說明的文字”,列于文末并與參考文獻分列或置于當頁腳地。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中華書局第6冊 《中國四十年來大事記(一名李鴻章)》清光緒二十七年 評價 李鴻章一生共簽下30多個條約,以后世中國的觀點看大多為不平等條約。李鴻章作為簽訂者,長期被稱為“賣國賊”。近來隨著越來越多的史料出現,對這位備受爭議的清末重臣也逐漸評價多元化。
說起李鴻章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可以說近代史上一些重大的不平等條約都是他簽訂的,包括《天津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這些喪權辱國的條約都使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程度大大加深。 光緒十年(1884年),朝鮮爆發“甲申事變”,對朝鮮時存覬覦之心的日本,乘機出兵。
其他關于李鴻章書籍可參考:韋息予:《李鴻章》,中華書局,1931年。葉桂生、劉新建:《李鴻章》,黃山書社,1988年。周軍、楊雨潤主編:《李鴻章與中國近代化》,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年。尹福庭:《李鴻章》(中華名將系列),軍事科學出版社,1991年。苑書義:《李鴻章傳》,人民出版社,1991年,1994年。
在中國近代史上,李鴻章是一位頗具爭議的歷史人物。他跨越了道、咸、同、光四朝,活躍于政治舞臺之上,扮演著多重角色。他既是清朝的柱石重臣,又傾向資本主義;既忠實于傳統營壘,又頗具改革精神。因此,人們對他的評價莫衷一是。李鴻章在晚清政壇上縱橫馳騁,影響了晚清幾乎所有重大歷史事件。
《中國近代史上的關鍵人物》本書精選了咸豐、慈禧、同治、光緒等歷史時期的杰出人物,包括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劉銘傳等。這些人物在晚清中國的歷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他們的思想、行為以及政治決策對歷史進程產生了深遠影響。
李鴻章作為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頻繁地與外國人進行交涉。在清政府時期,外務事務多由他處理,與諸多外國人士建立了聯系。這些人物包括洋槍隊的領袖華爾、海關總稅務司赫德、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等。相關內容可參考鳳凰大視野的紀錄片《血色黃昏——李鴻章的洋務生涯》。
1、洋務運動的主要內容涉及軍事、經濟、文化和政治等多個方面: 軍事:該運動積極倡導新式軍事工業,致力于訓練現代化軍隊,并著手建立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近代海軍力量。 經濟:在經濟領域,洋務派大力推動民用企業的創辦,涵蓋輪船、鐵路、電報、采礦和紡織等行業。
2、洋務運動是一場地主階級發起的為維護清朝統治的自救運動。它引進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創辦了一批近代企業,培養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觀上促進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對西方列強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
3、創辦軍工企業:洋務派倡導“自強”,借鑒西方技術,運用大機器制造,不僅生產出先進的武器裝備,而且助力清政府自身軍隊的現代化建設。 創建近代民用企業:在洋務運動后期,以“求富”為目標,洋務派通過官商合作、官督民辦等方式,建立了一系列民用企業,尤其是紡織業的發展。
辛亥革命后,民國政府接管了清朝的幾艘艦艇,又從列強那買了幾支,成立了一支小海軍,但始終沒形成戰斗力,導致日軍基本沒怎么派軍艦在中國進行海戰,最多是打打沿海的炮臺,全部海軍去打英美在亞洲太平洋的海軍了。新中國第一支海軍是:華東軍區海軍現在有:東海,南海,北海三支艦隊 參考資料: 打這么多字,真累。。
4年,清廷決定加強海防建設,正式組建新式海軍。從1875年至1885年,大清帝國建成幾支新式海軍,其中包括相繼建立起的福建海軍,南洋海軍,廣東海軍和北洋海軍,并于1885年10月設立總理海軍事務衙門,簡稱“海軍衙門”。醇親王奕譞任總理,慶郡王奕劻、北洋大臣李鴻任會辦。
在戰斗中,北洋海軍的艦船損失慘重,指揮官鄧世昌等將領壯烈犧牲。這場戰役之后,北洋海軍幾乎全軍覆沒,標志著中國近代海防建設的失敗。從威海衛戰役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在近代化海軍建設上存在諸多問題。
(3)根本原因:清朝封建專制統治腐敗。進一步的破壞:威海衛軍港遭日毀,旅順、大連被日占,渤海、黃海海防盡失,京畿門戶洞開。(4)認識:清王朝專制腐敗導致國家衰弱、軍備落后、海防虛弱(在封建專制制度下,中國不可能實現海軍、海防近代化和有效保衛海疆)。
第一個問題,海權開始喪失有一個標志性事件,那就是鴉片戰爭期間,中國水師不堪一擊,海島甚至內陸城市都被攻陷。其實當一個國家的海軍無法出洋,就說明海權開始喪失,這個情況在鴉片戰爭之前1840年之前。
海軍公所 海軍公所,又稱水師衙門,建成于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位于劉公島西部南坡傍海高地,座北朝南,背山面海,占地面積17000平方米,是中國近代第一支正規化海軍的指揮機構。作為“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地”的代表性文物遺址,是國內保存最完整的軍事衙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