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1、“無誘于勢利”出自唐代韓愈的《答李翊書》。“無誘于勢利”全詩《答李翊書》唐代 韓愈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書辭甚高,而其問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誰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歸也有日矣,況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謂望孔子之門墻而不入于其宮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雖然,不可不為生言之。
2、出自唐代韓愈的《答李翊書》。原句為:將蘄至于古之立言者,則無望其速成,無誘于勢利,養(yǎng)其根而俟其實,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仁義之人,其言藹如也。
3、先說說韓愈 《與李翊書》里這兩句話的意思:如果期望達到“古之立言者”的境界,那就不能指望它很快成功,不能被世俗的勢利所誘惑。韓愈曾有個很有名的文學觀點就是“不平則鳴”。這顯示出他有著具有強烈的批判現(xiàn)實的精神。這句話也是以一個批判現(xiàn)實的態(tài)度出現(xiàn)的。
譯文:二十一日,宗元寫: 承蒙您來信說,想要認我做老師。我的道德修養(yǎng)不深,學識非常淺薄,從各方面審察自己,看不出有值得學習的東西。雖然經(jīng)常喜歡發(fā)些議論,寫點文章,但我自己很不以為都是正確的。沒有想到您從京城來到偏遠的永州,竟幸運地被您取法。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書辭甚高,而其問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誰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歸也有日矣,況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謂望孔子之門墻而不入于其宮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雖然,不可不為生言之。生所謂立言者,是也;生所為者與所期者,甚似而幾矣。
譯文:二十一日,宗元告白:承蒙您屈辱地來信想拜我為師,我的道德修養(yǎng)不夠深厚,學業(yè)也非常淺近,檢點其中,沒有值得別人師法的地方。雖然常常好發(fā)表一些言論,寫一些文章,但很不敢自信。想不到您從京師來到這蠻夷之地,我有幸被您認為可以取法。
六月二十六日,韓愈稟告。李翊足下:你的來信文辭很好,而且請教問題的態(tài)度多么謙虛恭敬。
出自唐代韓愈的《答李翊書》。原句為:將蘄至于古之立言者,則無望其速成,無誘于勢利,養(yǎng)其根而俟其實,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仁義之人,其言藹如也。
“將其至于古之立言者,則無望其速成,無誘于勢利”的意思是:如果期望達到古代立言的人的境界,那就不要希望它能夠很快實現(xiàn),不要被勢利所引誘。出自韓愈《答李翊書》。《答李翊書》原文節(jié)選 生所謂“立言”者,是也;生所為者與所期者,甚似而幾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