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朱忠良的主要研究成果集中在胎兒期壓力對后代大腦特別是海馬區的影響上。他的論文發表在多個國際知名期刊上,包括:2009年,Song等人在《神經化學研究》(Neurochem Res)上發表了關于孕期壓力導致后代海馬區線粒體DNA氧化損傷的研究,影響因子為260。
1、對于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來說,臧克家是一個豐富的存在,他的文學活動長達七十余年。2002年底面世的《臧克家全集》共有12卷,近630萬字。臧克家是是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的重要一頁,中國現實主義新詩的開山人之一。 臧克家以新詩名世,但是,被詩名遮掩了的散文也有很高成就。
2、臧克家(1905年10月8日—2004年2月5日),山東濰坊諸城人,現代詩人。
3、臧克家(1905—2004).1905年出生于山東省諸城縣臧家莊。中國現代著名詩人。從小喜愛古典詩詞。18歲以前一直生活在農村,對農民的悲慘處境有較多的了解。這段農村生活成為他以后詩歌創作的深厚基礎。1923年入濟南山東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學習,開始寫作新詩。1926年參加北伐。
1、年,近七旬高齡的施雅風乘飛機環繞半個地球,經南美洲的智利飛抵南極大陸,到達中國長城科學站,回國后,他寫出論文《南極洲:國際科學競技場》。2008年,在即將迎來五四運動九十周年之際,在施雅風的努力下,促成了江蘇浙江大學校友會的五四紀念活動。2009年10月17日,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來到蘭州施雅風家中探望。
2、盡管遭遇了政治風暴,施雅風始終堅持科研,他的預測為國家節約了巨額資金,也確保了喀喇昆侖公路的安全。他不僅是冰川科學的先驅,更是中巴友誼的守護者。他的傳奇經歷,猶如喀喇昆侖公路本身,堅韌而輝煌。他的智慧和勇氣,使他被譽為“冰川之父”,成為中國現代冰川科學的奠基人。
3、第九章《“文革”十年》,分析了施雅風在社會動蕩時期的經歷與挑戰,展現了他在復雜環境下堅持科學理想與學術追求的堅韌。第十章《全國科學大會前后》,回顧了施雅風參與科學大會的活動與反響,反映了他在科學界的地位與影響。
4、蘭州分院黨組書記、副院長王學定分享了與施院士的交往經歷,他目睹了施院士的敬業精神和嚴謹作風。在考察黑河水資源時,施院士詳細詢問數據,顯示出對工作的專注。在《中國冰川目錄》的鑒定會上,他能迅速采納并實施王學定的建議,展現出雷厲風行的工作風格和包容他人的領導風范。
5、而廣大高原北部僅做被動的、相應的應力調整和變形,并經過長期剝蝕曾兩度達到夷平狀態(施雅風等,1999),但青藏高原強烈的隆升是從上新世末開始的(6Ma),在經歷了多期構造運動后達到目前高度,并產生巨大環境效應(李均吉等,1999,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