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手機依賴癥”是依賴癥的一種表現,是個體形成的一種對手機的心理渴求和心理依賴。具體表現為:總有“我的手機鈴聲響了”的幻覺,甚至經常把別人的手機鈴聲,當做自己的手機在響。
1、隨著時代的發展,來自社會的消費文化和大學生這一特殊的群體相接觸后,使得大學生的消費文化呈現出鮮明的特征: 消費結構多元化、層次多樣化。消費的多元化,主要指大學生消費結構由較為單一走向日益多元。
2、從世界各國的消費者權益保護立法來看,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只不過是保護消費者法律體系的初級目標,以保護消費者權益來維護市場交易的正常秩序、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和社會的穩定才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律體系的終極目標和價值所在。
3、自助服務意味著顧客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來消費,不會有旁人,如導購員,對顧客的想法加以干擾,有利于從心理上提高顧客對產品的滿意程度。
1、對大學生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間(包括打電話、發短信、上網、玩游戲等累計時間)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累計時間在2個小時以上的學生有33%,1-2個小時之間的有23%,1小時以下的有39%,基本不主動使用手機的只有5%。
2、大學生手機使用情況的調查報告1 主觀因素: 在調查報告中,手機服務商主要有:移動、聯通、電信。有人說,大學就是動感地帶,這也就決定了很多同學選擇了移動,短信息包月。
3、身為大學生,我們是可以在學校使用手機的,至于如何使用,怎么使用,這都是我們自己的事兒,但是事物總是有兩面性的,智能手機雖然極大的方便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但是它也是一個特別容易讓人沉迷的物件,以下是大學生玩手機原因比例圖。
4、大學生手機使用情況:51%的大學生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長超過5個小時,占所有調查者中比例最高。其次為“3-5個小時”的大學生比例為21%,“1-3個小時”比例為11%,“1小時以下”的比重僅為8%。由此可見在很多大學生的校園生活中,“低頭族”已經十分普遍,而“手機控”更是大有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