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1、朱震亨的醫學著作《格致余論》是一部元代醫學論文集,全書共1卷,收錄了42篇醫論,內容廣泛,包括養生、生理病理、診斷、治則和具體病證等。
2、他力倡“陽常有余,陰常不足”,從而創立了著名的滋陰學說,成為中醫學上養陰派的代表人物,著有《格致余論》、《局方發揮》、《金匱鉤玄》、《本草衍義補遺》等醫學著作。朱丹溪將紅曲的功效和紅曲酒的釀造方法總結歸納于《本草衍義補遺》,并于公元1327年始創丹溪紅曲酒。
3、著有《格致余論》、《局方發揮》、《金匱鉤玄》、《本草衍義補遺》等。此外,流傳有關丹溪之書亦很多,其中以《丹溪心法》、《丹溪心法附余》最有代表性,但均非丹溪本人所著,系后人將朱氏臨床經驗整理而成。 朱震亨的墳墓在赤岸鎮東行四公里的東朱村,面對八面青山。
呂景山,1934年出生于河南偃師,中醫領域資深專家。1962年,他以優異的成績從北京中醫學院中醫本科畢業,師從被譽為中國“四大名醫”之一的施今墨先生和祝諶予教授。同年,呂景山被分配到山西省中醫研究所,開始了他的醫師生涯,后晉升為主任醫師。
以下是痛風中西醫診治與調理的概要內容: 痛風基本知識 嘌呤代謝:包括嘌呤的來源、合成與分解過程。尿酸與尿酸鹽:腎臟排泄尿酸的作用及影響因素。調節機制:嘌呤核苷酸合成和分解的酶系調節。 中醫對痛風的認識 古代典籍如《金匱要略方論》和《名醫別錄》中的記載。
呂景山在中醫臨床、教學和科研領域耕耘了40多年,對糖尿病、冠心病、痛風以及過敏性病癥的治療有深入研究。他的學術成果豐碩,如《施今墨對藥》被翻譯成日本和韓國文字出版,《施今墨對藥臨床經驗集》更是榮獲1982年度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
在中醫藥領域,朱建福醫師是中華中醫藥學會同同學分會的會員,上海疼痛學會痛風科的主任委員,上海市醫學會疼痛會的主任委員,甚至擔任上海市痛風科學會的常務秘書。他的專業特長尤其在治療痛風病方面,他的“三位一體中醫平衡療法”在國際上享有盛譽,對全球痛風病患者的治療產生了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