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1、一方面,中日關系的最大希望在于推動東亞地區經濟合作,東亞地區合作是中日化解歷史恩怨、走出信任危機、克服安全困境、實現雙贏的唯一出路。
2、中日關系目前是高層、學生、貿易交流多,民間卻反應不一。無法回避的歷史問題、貿易摩擦、領土問題等可以影響到中日關系發展。由于中國民間對日本抱有不利于兩國關系的心理(可以理解中國人的想法),和日本政府不確定的因素。所以兩國關系并不樂觀。
3、日本是中國的近鄰,彼此間有著充分的利益交融,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這一趨勢將進一步發展。友好相處,合作雙贏,是符合中日兩國根本利益的唯一正確選擇。在當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繼續本著“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的精神,實現中日關系的健康穩定發展,對中日兩國都具有重要意義。
4、東盟自由貿易區從1967年成立以來已走過了35年的發展歷程,被視為發展中國家間最成功的區域性組織之一。雖然人們對20世紀90年代以前東盟經濟合作的評價不一,但東盟各國的經濟卻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1992年東盟自由貿易區計劃的出臺使東盟經濟合作進入了一個新時期,東盟經濟合作的步伐加快了。
5、具體現狀:其一,隨著中國對外貿易總量的持續增長,中國進入了一個國際貿易摩擦的高發期。這將是中國在經濟崛起中不得不面對的日益嚴峻的國際經濟環境。其二,在全球資源日益短缺、中國經濟又高速發展的背景下,中國對外能源和資源的依存度急劇增高,并因在全球資源市場缺乏國際定價權而陷入被動局面。
印尼-馬來語言文化專業科研成果豐富多樣,涵蓋了詞典、教程、論文集等多個方面,充分展示了印尼-馬來語言文化的專業研究深度和廣度。
通過四年的學習與訓練,印尼-馬來語言文化專業畢業生具備堅實的語言基礎與技能。他們掌握印尼語的聽、說、讀、寫、譯,以及馬來語、英語(達到大學英語六級)的基本能力。同時,漢語水平與寫作能力的提升也是他們的一大亮點。
該專業旨在培養具備扎實語言基礎與專業技能的人才,結合了理論與實踐,以適應當前與未來的發展需求。課程設置圍繞基礎訓練展開,包含十余門核心語言課程,如基礎印尼語、印尼-馬來語視聽說、印尼語語法、印尼語和漢語互譯、印尼語寫作、印尼語導游、印尼語與馬來語比較、印尼報刊和文獻選讀等。
郭曉春,這位才華橫溢的學子,畢業于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2002級的印尼馬來語言文化專業,目前作為2006級東南亞文化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在深造,她的導師是享有盛譽的羅杰教授。
梁教授長期致力于印尼-馬來語言、文學、文化和東方文學的教學與研究,他的著作和論文廣泛探討了這兩個地區的語言文學和文化交流。他的學術影響力跨越國際,1986年,他應邀前往巴黎、萊頓和倫敦,就東方文學和印尼文學進行了深入的學術交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