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1、自1999年起,戴潔教授在蘇州大學擔任教授,2001年開始擔任博士生導師,同時擔任無機化學研究所所長,也是江蘇省化學化工協會的理事成員。戴教授的研究領域集中在無機及配位化學,尤其是具有光電性質的有機-無機雜化金屬氧化物和硫化物材料的設計、合成及其結構研究。
2、年蘇州大學本科畢業,1986年武漢大學無機化學研究班結業,1992-1993年日本關西學院大學理學部客座研究員、1995-1997年日本近畿大學理學部客座研究員,同期獲理學博士。1999年任蘇州大學教授,2001年任博士生導師。具有光電性質的有機-無機雜化金屬氧化物和硫化物材料,及其化合物的設計合成、結構。
3、以下為十篇最新(至2013年3月1日)的學部論文: 戴潔教授,朱琴玉教授課題組在CrystEngComm上發表研究論文 2013-02-20 論文報道了以TTF四羧酸為配體采用不同的配位模式得到了一系列的配位聚合物。討論了影響聚合物結構的因素,所有在室溫下得到的配合物都是一維的,而在溶劑熱條件下得到了二維和三維的配位聚合物。
自1991年起,現代配位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南京大學)在國家科研項目的支持下,積極承擔了包括國家攀登計劃、國家重點基礎發展計劃、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在內的多個重大項目,累計獲得科研經費支持,促進了實驗室的快速發展。
年3月5日至9日,北京大學高松院士和中科院高能所柴之芳院士率領的國家重點實驗室評估專家組一行12人來到南京大學,對現代配位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生命分析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進行了現場評估。南京大學副校長張榮出席了評估會,并對專家組的指導表示了衷心感謝。
現代配位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南京大學)立足于基礎研究工作,其主要學術方向緊密關聯材料科學與生命科學。在功能配合物化學領域,實驗室專注于分子基材料的組裝,致力于開發新型分子基磁性材料、導電材料、非線性光學材料、光開關、手性分離材料和納米器件。
現代配位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作為我國科學研究的重要平臺,依托于南京大學,其創建歷程始于1988年,由南京大學配位化學研究所發展壯大而來。自1990年起,實驗室向國內外開放,展示了中國在配位化學領域的開放與合作精神。1991年的國家驗收,標志著實驗室的科研實力得到了官方的高度認可。
劉琦是一位男性教授,現任職于江蘇工業學院化學化工學院。他出生于1962年1月,在學術道路上取得了顯著的成就。1993年7月,他從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配位化學研究所畢業,獲得理學碩士學位。四年后,他在2004年12月再次從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配位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畢業,榮獲理學博士學位。
劉琦的學術歷程 1982年7月,劉琦在重慶師范學院(現重慶師范大學)圓滿完成了學士學位的學業(畢業于該校);緊接著,同年8月,他開始了他的教學生涯,被分配到四川省內江市委黨校,擔任中共黨史、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及領導學等課程的講授工作。
年在北京大學進修,1998年8月取得副教授資格,2004年至2007年在湖南大學讀碩士,獲法學碩士學位。
年赴英國留學,1937年獲博士學位。回國后先后在云南、四川從事考古發掘和研究工作。抗日戰爭勝利后,任齊魯大學訓導長、文學院院長、國學研究所主任和圖書館主任等職。 1928年3月,吳金鼎對山東章丘縣龍山鎮5里處的城子崖文化遺址發生了興趣,經發掘、研究,命名為龍山文化。
劉琦:(19810——?),男,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湖北棗陽人。曾就讀于棗陽市第一高級中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現于中國政法大學攻讀碩士學位。 劉琦于1984年10月出生于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從小就感受生活在社會底層人民的痛苦,立志能盡自己的力量改變周圍的人的生活。
劉琦考研英語在四川外國語學院。劉琦,男,碩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1983年本科畢業于西南師范大學外語系,1989年研究生畢業于四川外國語學院英語系,獲英語語言文學碩士學位。現任教于西南財經大學經貿外語學院,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外國語言文學學科專家。
1、茍少華,男,1964年9月生,1990年畢業于南京大學化學系,獲博士學位。他曾赴英國皇家學會獎學金資助,于謝菲爾德大學進行博士后研究,1996年在奧地利維也納技術大學開展合作科研工作。現任南京大學配位化學研究所教授,并兼任國際超分子科學與技術大會國際組織委員。
1、年7月31日 出生于江蘇省常熟市。1930年 光華大學化學系畢業,獲理學學士學位。1930—1931年 任孝友中學教員。1934年 清華大學研究生院畢業。1936年 獲德國柏林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36—1937年 任瑞典物理化學研究所訪問學者。1937—1938年 任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2、張青蓮(1908—2006),江蘇常熟人,無機化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穩定同位素學科的奠基人和開拓者,對中國重水和鋰同位素研究有重要作用,1991年測得的銦原子量被國際采用為新標準。著作有《重水之研究》論、《無機化學叢書》等文集、《無機化學叢書》等。
3、張青蓮(19031-200114)江蘇常熟人,無機化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輔仁、清華、北大等大學教授,中國質譜學會首屆理事長。長期從事無機化學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對同位素化學造詣尤深,是中國穩定同位素學科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他對中國重水和鋰同位素的開發和生產起過重要作用。
4、年8月9日 出生于福建省閩侯縣, 1916年 畢業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化工科,獲學士學位. 1918—1921年 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獲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其主要貢獻是創立了中國人自己的制堿工藝——侯氏制堿法。邢其毅 1911年11月24日出生于天津市。
1、朱琴玉博士,一位在無機及配位化學領域有著深厚造詣的學者,她以教授身份,同時也擔任碩士生導師。1986年,她畢業于南京大學,開始了她的學術生涯。在她的研究領域內,她在Inorg. Chem.和J. Phys. Chem. B等國際知名學術期刊上發表了超過五十篇論文,展現了她在無機化學領域的深入研究和卓越貢獻。
2、以下為十篇最新(至2013年3月1日)的學部論文: 戴潔教授,朱琴玉教授課題組在CrystEngComm上發表研究論文 2013-02-20 論文報道了以TTF四羧酸為配體采用不同的配位模式得到了一系列的配位聚合物。討論了影響聚合物結構的因素,所有在室溫下得到的配合物都是一維的,而在溶劑熱條件下得到了二維和三維的配位聚合物。
3、圖書資料室藏書豐富,涵蓋了化學化工專業的重要期刊和工具書,包括歷史悠久的美國化學文摘和多卷本的大型工具書,如Gmelim和Beilstein’s等。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