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1、羅克明已發表的代表性論文主要集中在生物技術和植物科學領域,以下列舉了其中幾篇具有影響力的SCI論文: Lei W, Luo K, Shui X, Tang S, Sun Y, Sun M. (2009). 通過計算模擬來描述黃酮合酶從Scutellaria baicalersis Georgi的結構和功能。《分子生物學》(在印刷中)。
2、羅克明(1978-),男,漢族,重慶潼南人,博士。西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和中科院百人計劃入選者。2005年起在校工作,現任西南大學資源植物研究所所長,兼任重慶市植物學會秘書長、重慶市遺傳學會常務理事。
1、年,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取得顯著學術成就。這一年,研究所發表了115篇研究論文,其中多篇被國際頂級學術期刊如《自然生物技術》、《植物細胞》、《核酸研究》、《植物期刊》、《植物生理學》、《植物分子生物學》、《MMG》、《生物化學》、《應用環境微生物學》等收錄。
2、年,他憑借其杰出的科研成就,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引進國外杰出人才計劃”(百人計劃)的一員,并回到祖國,成為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的研究員和博士生導師。他的學術地位不斷提升,2006年4月,他轉任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的教授和博士生導師。
3、肖晗,男,植物學專業研究員。現任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果實發育生物學課題組組長。專注于果實發育生物學,深入研究茄科作物果實生長發育的遺傳機理。他于2009年6月開始主持該課題組,貢獻顯著。此前,肖晗于俄亥俄州立大學園藝系擔任博士后研究員(2004年1月至2009年5月),積累了豐富的研究經驗。
4、在過去的二十年間,分子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憑借勤奮的科研精神和創新精神,積累了顯著的科研成果,始終保持著在國內生命科學基礎研究領域的領先地位。
陳建業在其學術生涯中發表了一系列涉及植物生理、分子生物學和食品科學領域的論文。以下是他的部分研究成果概況:2007年,與He, Jiang, Wang等合作,研究了熱處理對香蕉果實耐冷性的酚氨酸氨酶作用,論文已接受《植物生理學》(Physiologia Plantarum,SCI收錄,IF 1)的投稿。
在2005年9月,陳建業博士榮獲了教育部科技成果項目的重要榮譽,該項目名為“威代爾冰葡萄酒生產技術及其酚類物質研究”,他在這個項目中擔任第14位完成者的角色,標志著他在葡萄酒生產技術研究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在科研方面,陳建業先生秉持刻苦鉆研和求真務實的精神,勇于探索和創新。他領銜主持了8項教研和科研課題,其中一項更是取得了四川省科技進步成果一等獎的殊榮,另一項則榮獲四川省教學成果二等獎。他的科研成果豐碩,發表的論文數量超過了30篇,對醫學教育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
此外,楊振明還深入研究了大豆連作對土壤和作物的影響(第32-48項),包括對土壤酶活性、土壤病原菌、微量元素營養、腐解產物的化感作用等。這些研究揭示了大豆連作對土壤微生物群落、土壤酶活性以及作物生長發育的復雜影響,為改善連作障礙提供了理論支持。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1995~1997)中,楊振明研究了“我國主要土壤不同粒級礦物組成與供鉀潛力的關系”,為土壤資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科學依據。
楊振明教授參與的科研課題涉及多個領域,包含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大項目“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具體包括子課題“土壤主要養分測試方法篩選”,研究時間為2007年至2010年。
主要論文有《改造興和縣中低產田的主要途徑》等,其中《安萊復種畝產創千元》獲優秀論文獎。
直到2004年8月,楊先生在吉林大學農學部擔任了四年多的黨委副書記,同時保持著教授和博士生導師的身份。楊振明先生的主要研究領域集中在植物逆境生理分子生物學。這一領域研究植物在逆境條件下如何通過分子生物學機制適應和抵抗不利環境因素,對于推動植物科學的發展和提升農作物的抗逆性具有重要意義。
1、5年,湯佩松在《生物科學動態》上闡述了代謝途徑的改變和控制,以及與其他生理功能的相互調節。1976年,他與閻龍飛合著了關于光合作用研究的綜述,收錄在《光合作用研究進展》一書中。
2、此外,他還特別重視從傳統深處發掘其內在的精神生命力,把中國固有的人文精神轉化為民主和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