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1、從國民黨統治后期到建國初期,作者經歷了從大富大貴到赤貧如洗的物質生活的巨大變遷,更是一次次目睹妻兒老小先他而去。后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深深地打動了作者,作者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說,于是就有了1992年的《活著》。寫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樂觀的態度。
2、小說以中國近現代歷史為背景,通過主人公福貴的經歷,展現了一個時代的悲歡離合和社會的動蕩不安。其次,余華可能想要探討生命的意義。福貴在經歷了家庭的破碎、親人的相繼去世等重重打擊后,依然堅持活著,這可能是在探討人在面對苦難時的生存意志和對生活的執著。最后,余華可能想要表達對人性的深刻關注。
3、作品以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與對世界樂觀的態度為焦點,揭示了生命的意義。人活著本身,就是為了活著,而非為了外在的功利所驅動。書中人物命運跌宕起伏,福貴的家人生離死別,展現了一種超乎常理的悲劇色彩。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