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摘要: 農田水利工程節水灌溉技術得到很大發展,主要的灌溉方式有噴灌技術、微灌技術、步行式灌溉技術、雨水集蓄利用的技術等,和傳統的灌溉方式相比節水效能得到極大提高,有利于農田水利工程灌溉的可持續發展,有效保護水資源和當地環境。下面就對這些方面進行分析,希望給有關人士一些借鑒。
因此,步行式灌溉技術可以將農業機械化技術與節水灌溉技術進行有效結合,都通較為簡便的組裝和配置,來提升灌溉工作的機械化操作程度,進而提高農業種植和生產的工作效率。
第一個環節是從水源,通過渠道或管道將水輸送到田間,提高輸水的效率,對應的技術稱為輸配水工程技術。第二個環節是灌溉水在田間通過各種方式進行灌溉,對應的技術稱為噴灌、微灌、地面灌等技術,提高灌水效率。第三個環節是作物對田間水分的利用,提高水分生產效率。
全縣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大都修建于20世紀60年代,為典型的邊勘測、邊設計、邊施工“三邊”工程,設計標準偏低,建設質量較差,工程設施不配套,致使許多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減。
該工程的漿砌石壩為M10漿砌塊石重力壩,壩頂高程321m(高程采用1985國家高程基準),石壩上游壩坡為1:0.1,石壩下游壩坡為1:0.7,壩頂寬度為0m,壩軸線長度為391m,壩底高程307m,最大壩高14m。
漿砌石壩施工方案的撰寫需要包含以下幾個關鍵部分:材料準備 砌筑石料:應選用質地堅硬、無風化剝落和裂紋的巖石,抗水性、抗凍性、抗壓強度等需符合設計和規范要求。砌筑面石需加工至滿足設計要求。 砌筑砂漿:需符合設計要求和標號,具有良好的保水性能。
根據《漿砌石壩施工技術規定》SD120-84(試行),漿砌石護坡施工需遵循一系列嚴格的技術規范。首先,砌筑工作應分層進行,每層均需坐漿,確保砌筑質量。砌筑時,應先砌角石,再砌面石,最后砌腹石。在塊石砌筑過程中,應選用較為平整的大塊石經過修鑿后作為面石使用。
第8章關注水質處理,通過一系列技術手段確保雨水的水質達到可利用標準,保障用戶健康與安全。第9章聚焦調蓄排放,通過合理設計調蓄設施,實現雨水的有序排放,防止城市內澇。第10章至第11章分別從施工安裝和工程驗收兩個角度,為雨水利用工程的實施提供操作指南和質量控制標準。
雨水的儲存與回用在雨水儲存與回用中詳細描述,包括儲存設施、供水系統和控制方法。水質處理是規范的重要部分,水質處理章節涵蓋了處理工藝、設施和雨水處理站的建設。最后,調蓄排放關注如何平衡雨水的儲存與排放,以及施工安裝的施工安裝環節,包括地下設施、透水地面和管道設備的安裝。
雨水利用工程作為水綜合利用的一種新型系統工程,在我國起步相對較晚。在缺水地區,雖有一些小型、局部的非標準性應用,但總體而言,各方面的經驗不足,待研究的問題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