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王揚宗的論文廣泛涉及科技翻譯、文化交流、科學思想史、科學教育等多個領域,展示了其深厚的學術底蘊和對歷史問題的深入挖掘。
1、晚清民初的學術研究中,張曙軍,又名張昭君,于1970年10月出生于山東淄博。他是一位擁有深厚歷史學功底的博士,目前在北京大學歷史學院擔任副教授一職。他的專業領域主要集中在近代中國史、中國近現代文化史以及中國儒學史的教學與研究上。
2、廖平一生治經,腳踏實地,校勘、考據、辨訛是他的特長,而學術觀點在晚年雖有不少離奇之處,但在清末民初特定的時代和社會氛圍中,既無百家爭鳴,也不能百花齊放,更何況經歷的是八次重大打擊,其中有的并非是學術問題,而是人際、政治、派別之爭,正是曹丕《典論·論文》中“文人相輕,自古而然”的注腳。
3、毛奇齡和清初的錢謙益、王士楨、吳偉業、朱彝尊、陳維崧等等大家一樣,在詩文詞曲上的成就是不容抹殺的。 毛奇齡的詩作,體式多樣,不乏佳作。如五絕《覽鏡詞》:“漸覺鉛華盡,誰憐憔悴新。與余同下淚,只有鏡中人。”寥寥20字,托出了詠嘆年華易逝和自己早年坎坷中的落寞心情。
1、何益忠,1968年出生于重慶市酉陽,是一位活躍在學術領域的學者。他在教育界擔任著重要職務,目前是華東政法大學人文學院的副教授,同時也在復旦大學政治學博士后流動站進行研究工作。他的學術生涯起步于1995年,那時他獲得了復旦大學的歷史學碩士學位,隨后在2006年進一步深造,榮獲了博士學位。
2、本文以《老城廂:晚清上海的一個窗口》為題,深入探討了1843年至1914年上海開埠期間,老城廂這一區域在城市化進程中的經濟與社會演變。老城廂作為上海的發源地,擁有逾七百年的歷史,孕育了眾多珍貴的歷史遺跡、人文景觀和繁華的商業街區,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
3、作者簡介: 陳丹燕 1958年12月18日生于北京協和醫院。 1966年在上海上小學,因為口吃極少有朋友。 1972年在上海上中學,開始寫作并開始在《上海少年》上發表少年習作。 1978年2月進入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學習。
4、他在此期間改編了中國第一部科幻片《珊瑚島上的死光》和故事片《開槍,為他送行!》等作品。近二十年來,沈寂的創作重心轉向長篇小說,他以老上海為背景,創作了諸如《上海大亨》、《上海大班》和《上海大世界》等作品,深受讀者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