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1、“間離方法”,又稱“陌生化方法”,是德國戲劇家布萊希特提出的一個新的美學概念,又是一種新的演劇理論和方法。其基本含義是利用藝術方法把平常的事物變得不平常,揭示事物的因果關系,暴露事物的矛盾性質,使人們認識改變現實的可能性。
童道明,中國著名戲劇評論家及俄羅斯文學翻譯家,1937年生于江蘇省江陰縣楊舍鎮(今張家港市) 。在家鄉小學畢業后,童道明先后就讀于長春市四中、江蘇省梁豐中學、江蘇省立豐中學、南箐中學與北京市第五中學。
中國著名的人物——童道明,于1937年出生在江蘇省江陰縣楊舍鎮(現張家港市),他是一位備受矚目的戲劇評論家和俄羅斯文學翻譯家。在他的學術生涯早期,他在家鄉完成了小學學業后,分別就讀于長春市四中、江蘇省梁豐中學、江蘇省立豐中學和南箐中學,最后進入北京市五中深造。
童道明先生的學術成果豐富多樣,他的作品涵蓋了論文集、專著、散文隨筆、影視劇評論以及編纂等多個領域。其中,論文集《他山集》展示了他對戲劇的深入研究,而《戲劇筆記》則記錄了他的專業見解。對于外國文學,他撰寫了《我愛這片天空(契訶夫評傳)》,對契訶夫的作品進行了獨到的解讀。
童道明,1937年生,江蘇省張家港市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戲劇家協 會員。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著有論文集《他山集》、 專著《戲劇筆記》與隨筆集《惜別櫻桃園》。他認為《恰巴耶夫》和《這里的黎 明靜悄悄》是兩部超越時空的作品。
貝爾托·布萊希特是一位極具影響力的劇作家和理論家,他的作品涵蓋了豐富的戲劇領域。他的理論著作包括了《戲劇小工具篇》和《戲劇小工具篇補遺》,這兩部作品詳細闡述了他的戲劇創作理念。
代表性劇作有:《母親》、《四川好人》、《高加索灰闌記》、《伽利略傳》等等。
主要戲劇作品有《大膽媽媽和他的孩子們》、《梅辛考夫》、《母親》等。以及一些戲劇理論著作《四川好人》。
布萊希特的戲劇生涯開始于劇評工作,隨后創作了一系列作品,如《巴爾》、《城市叢林》、《人就是人》等,形成史詩戲劇理論,提出反對傳統劇場效果的“陌生化效果”。他的劇作如《馬哈哥尼城的興衰》、《三分錢歌劇》等,不僅批判資產階級道德,也反映了社會的深層矛盾。
布萊希特,原名貝爾托·布萊希特,是德國著名的戲劇家和詩人,1898年2月10日出生于德國巴伐利亞奧格斯堡鎮,在1956年8月14日逝于柏林,他的戲劇作品有《四川好人》《高加索灰闌記》《大膽媽媽和她的孩子們》等,布萊希特對戲劇理論發展做出了重大的創新和重構,對德國的戲劇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漢斯·貝特閣的《中國笛》、奧托·豪賽的《李太白》選集、艾倫斯坦的《黃色的歌》以及克拉崩的唐詩翻譯,廣泛流傳,影響了音樂和戲劇創作,如馬勒的《大地之歌》和艾斯勒的《反戰》清唱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