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在過去的十年中,激酶抑制劑的臨床使用批準激增。RET激酶于1980年代被發現,其致癌潛力和作用已被意識到并進行了大量研究。隨著2001年伊馬替尼的批準,激酶活性的藥理學調節成為臨床現實,隨后,RET激酶抑制劑的開發也逐漸興起。RET精準醫學目前面臨的挑戰有兩個方面。
目前多數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劑的生物學效應存在部分重疊,為多靶點激酶抑制劑(multi-targetedkinaseinhibitor,MKI)。目前主要藥物及作用靶點如表1所示。 甲狀腺癌相關小分子多靶點酪氨酸激酶抑制劑研究進展 1凡德他尼(Vandetanib)可抑制RET、EFGFR及EGFR。
激酶抑制劑對癌癥治療的另一個重大影響在于腦轉移瘤的治療。大多數化療藥物無法穿越血腦屏障,放療可能產生嚴重的長期認知副作用。目前,多款新一代激酶抑制劑在治療NSCLC患者的腦轉移瘤方面已顯示出臨床活性,包括EGFR抑制劑osimertinib,ALK和ROS1抑制劑lorlatinib,RET抑制劑selpercatinib等。
1、當人類邁入2000年的今天,抗結核藥物的研究已經獲得了更進一步的發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主要是利福霉素和氟 喹 諾酮這兩大類藥物,尤以后者更為突出。 利福霉素類 在結核病的化療史上,利福霉素類藥物的研究一直十分活躍。
2、中藥復方化學成分的研究進展摘 要: 綜述了中藥復方化學成分的研究成果與進展,包括有效化學成分的定性與定量、全方化學成分的提取分離與鑒定、復方活性部位與有效成分的藥理追蹤等。 中藥復方是中醫治病的主要臨床應用形式,復方中的化學成分是中藥發揮藥效作用的物質基礎。
3、在科技重大專項課題方面,孫英華也有所貢獻,參與了固定劑量復方抗結核藥物的研究,為疾病治療提供了新的可能。在榮譽方面,她的科研成果豐碩,曾獲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兩次,充分體現了她在藥物研發領域的杰出貢獻。
4、排在藥肝比例首位的是西藥中的抗結核藥,占將近1/3。 該論文的課題負責人、第三軍醫大學新橋醫院副主任醫師郭紅告訴《鳳凰周刊》記者,該研究沒有采取一手病例調查, 而是回顧了國內以往醫學文獻報告的病例。
5、具有抗結核作用且毒性較低。在氧青霉烷類新抗生素G0069的研究中,發現了具有強大抗癌效果的O-芐基棒絲氨酸,但因神經毒性問題,研究一度中斷。在國內,張致平教授還引領團隊在喹諾酮類新抗菌藥物的合成與篩選方面走在前列,培養出一支高效的研究隊伍,推動了國內抗生素研究的發展。
6、楊藻宸,胥彬.白果、大蒜和其他幾種食用植物在玻器內的抗結核桿菌作用.醫學匯報,1951,1(6):1—2 周廷沖,吳葆杰,胥彬等.藥理學(醫士學習叢書).華東醫務生活出版社,1951。3 胥彬.鉀鈣離子對于洋地黃收縮期停止作用的影響.生理學報,1953,19(1):1—5。
馬可波羅樣激酶1(PLK 1)是一個重要的目標,抗癌療法由于其所需的功能在細胞分裂,以及提高靈敏度癌細胞失活。幾plk1-targeted藥物已經出現,包括bi-2536和zk-thiazolidinone(鱟)。
雖然酶大多是蛋白質,但少數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的分子并非為蛋白質,有一些被稱為核酶的RNA分子 和一些DNA分子同樣具有催化功能。此外,通過人工合成所謂人工酶也具有與酶類似的催化活性。 有人認為酶應定義為具有催化功能的生物大分子,即生物催化劑。
消化酶在食物消化中起著關鍵作用。蛋白質、淀粉、脂肪等大分子物質在消化酶的作用下分解為易吸收的小分子物質。酶是由活細胞產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有機物,通過在一定條件下分解復雜的大分子物質為簡單的小分子物質。
廣州生物院組利用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原理和合理藥物設計的方法成功設計合成了新型組蛋白去乙酰化酶I型選擇性抑制劑。該先導化合物對HDAC1和HDAC9的選擇性是天然物largazole的10倍。這為進一步研究具有選擇性的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劑提供了非常好的模型。
在癌細胞中,HDAC的過度表達導致去乙酰化作用的增強,通過恢復組蛋白正電荷, 從而增加DNA與組蛋白之間的引力, 使松弛的核小體變得十分緊密, 不利于特定基因的表達, 包括一些腫瘤抑制基因。
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在染色體的結構修飾和基因表達調控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HDAC通過去乙酰化作用移除核心組蛋白N-末端的乙酰基,增加DNA與組蛋白之間的引力,使松弛的核小體變得十分緊密,從而抑制基因轉錄的起始與表達。研究表明,HDAC在植物生長發育過程中發揮重要調控作用。
1、NSD家族蛋白與多種癌癥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抑制NSD活性開始成為抗腫瘤潛在靶點。開發靶向NSD家族蛋白的小分子抑制劑已成為藥物研發的重要方向之一。NSD抑制劑的設計和藥物化學研究取得了一些進展。
2、例如,H3K27me3甲基轉移酶在前列腺癌、乳腺癌和淋巴瘤中上調。EZH2的激活點突變與B細胞淋巴瘤相關。在骨髓增生綜合征中發現導致EZH2甲基轉移酶活性喪失的突變,這表明EZH2在該癌癥類型中具有抑癌作用。
拉替拉韋(RAL)、埃替拉韋(EVG)、多替拉韋(DTG)、比昔格韋(BIC)、卡博特韋(CAB)是目前五種常用藥物。這些藥物通過阻斷整合酶催化活性,阻止病毒DNA整合到人類基因組中,從而發揮抗病毒作用。
默克生物化學部的Daria Hazuda博士,作為HIV-1整合酶抑制劑研發團隊的重要成員,解釋道:“根據臨床前的研究,新型的整合酶抑制劑顯示出與逆轉錄酶抑制劑和蛋白酶抑制劑聯合使用的協同作用。
HIV-1整合酶(HIV integrase,IN)與逆轉錄酶(RT)和蛋白酶(PR)是逆轉錄病毒復制的必需酶。因HIV-1整合酶在哺乳動物體內無同源物,成為開發抗HIV藥物的理想靶標。2007年,通過發現首個整合酶抑制劑拉特拉韋(RAL),整合酶成為HIV治療的可行靶點,此前,RT和PR的抗HIV藥物已廣泛應用多年。